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和《质量法》的实施,提高和保证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但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和职工为逃避质量对各种考核的否决,以及对其实行的经济惩罚,又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行为。其对策行为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会大量地产生隐形质量损失。在一些管理松懈、散乱的大中型机械加工企业里,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其隐形质量损失的价值,远远大于公布的质量损失指标若干倍。这是一种严重的转移性质量损失,是企业成本中的一个巨大“黑洞”。它吞噬了企业的财富,腐蚀了职工的质量素质,使得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国家的《质量法》名存实亡。其最终是导致企业质量大堤的崩溃。这是一个整体管理系统的质量素质问题。能否对零部件从投入、生产、检验、滞留和库存等几个环节实行严密的控制管理,这是把住隐形质量损失的关键,也是弥补其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 一、对投入过程的控制管理 在机械加工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中,投入过程所产生的隐形质量损失所占比例相当大。因为在这过程中,不光有本身环节管理缺隐造成的隐形损失。还有其它如生产、检验、滞留及库存等环节产生的隐形质量损失,也会集中反映到投入过程中。故此,有许多的对策行为正是选在了投入过程中的管理缺口上。工厂储备的原材料和毛坯,历来是那些企图逃避质量损失惩罚者们最佳选择的目标。譬如:非计划指标的补料,无计划补缺件,手续不甚严密的工废、料废补件计划,非正常的、来自权威方面的投料指令,等等。这些尽管都有可能是事出有因的,但是弥补了计划上和产量上的不足,无形中却增大了投入的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转移性损失。因此,只有对投入实行严密的控制管理,才能为企业控制质量的隐形损失把好第一关。 1.建立相互制约的投入账卡。投入部门和负责投入的管理人员除了建立必要的投入台帐之外,还要根据工厂年度生产计划指标大纲,理清排列出本部门控制产品投入的期量关系。在每期每批的投入中,以此为标准。对上制约生产计划下达部门;对下限制毛坯车间或生产车间。一旦发现不符合工厂生产计划指标和超期量标准计划或补料申请单,一律予以拦截,待查清原因,经主管领导批准才能给予投发。同样,生产计划下达部门也应建立起对投入部门和下面各车间的投入计划控制台帐。对各种补料申请单严格审查,以防止补料投入中的混水摸鱼。并经常对投入计划进行检查、对帐,以制约其盲目投入。各车间在计调管理上,要针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路线以及班组、机台、个人,建立起相应的投入帐卡和交接手续。这样,不仅堵住内部管理上的漏洞,也能及时弥补、纠正外部相关单位的管理失误。 2.把住原材料、毛坯投入关。很多大中型企业的钢材利用率的水份很大,要杜绝质量损失钻这个空子。对原材料投入,既要依照规格大小尺寸,又要把住重量大小关。不给人以任何余额可取。截剩的边角余料全部过秤入库。保证其总重量减投入重量等于余留重量。对毛坯料投入,要按件计数,并随交接票卡运行,逐级交割,当面点清。不同批次的投入要标有不同的标记。尚不需投入车间的毛坯,应一律入库入帐保管。并建立严格的库管制度,阶止丢失。有的工厂为减少库房和周转工序,把毛坯转移到车间现场存放,是不足取的。它等于是为质量损失的转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储备,其损失就可想而知了。 3.控制盲目补料。补料,是最容易让人做文章的一关。应安排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最强的人员把好这一关口。对工废、料废的补料计划,不光要有生产部门的指令计划,还必须有质管部门的处理意见,方可予以补料。被盗,丢失等补料,要有相应管理部门的处理意见,才能受理。对人情补料,有压力和权威方面的补料指令要坚决顶住,并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此外,在月底要将各种补料情况及其价值,分类汇总交报到主管厂领导和主管部门及质管部门。下情上达,不给图谋不轨者留下可乘之机。 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 质量是干出来的。大量的隐形质量损失也正是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尽管全面质量管理针对这一过程中的把关、控制、考核、惩罚,实行了最严密的管理和约束。但还是在部门之间,环节之间,衔接之间,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缺憾和空隙。在这其中,不光有一些人做尽了手脚,更有一些单位领导为逃避质量超标对单位实行的挂钩考核或经济惩罚,对质量损失心安理得地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处理”,或授意下面做种种“人工手术”。把质量的损失暂时遮掩或转移了出去。其结果,不仅是加大了企业的隐形质量损失,败坏了企业质量风气,还为出厂的产品和用户留下了更大的质量事故隐患。这里面,有领导的素质水平和管理问题,也有职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问题。对这一过程的控制管理,难度大,难点多。要求参予其中管理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尽责尽职地把好这一难关。 1.优化干部素质,严肃质量制裁。能否有效地控制住一个单位的隐形质量损失,其领导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聘用一个单位的干部时,要着重考查其质量意识和质量素质。实际上,质量素质是一个企业干部的基础素质。一个质量素质极劣的干部,其它素质未必就会好。在这方面选好一个干部,就为企业纯洁了一片质量环境。上不行,下不效,就可为企业减少许多难以估量的质量损失。其次是质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单位的质量损失实行监控。经常性地组织联合检查或不定期的单独抽查。对一些易混淆作假的零部件要从投入帐直查至产出帐,实行监控把关。发现毛病或有领导出面搪塞的质量问题,要敢于一查到底。同时,在质量考核中,要增大对单位领导的质量考核的力度。对有弄虚作假和“艺术处理”行为的单位领导,除进行批评教育外,在处理上要从重从严,以警效尤。素质不行的,要斟情换岗。严肃质量权威一定要从领导做起,才能在企业里形成一种良好的质量风气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