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于1996年8月21~24 日在鞍山市召开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企业理论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理解 有些学者指出,不能简单地把集约型与内涵型、粗放型与外延型等同起来。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原来专指农业生产中的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通常用于工业生产部门,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或向生产的深度发展为特征。这两组有联系的相近的概念,还存在一些区别:1.二者的涵盖面不同,集约经营这一概念大于内涵扩大再生产。2.二者的实现途径不同。3.二者对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同,集约经营具有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然要求增加产出的特点,实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 有的同志认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与内涵型经济增长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1.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2.都是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的根本原因有区别。从粗放型为主转到集约型为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制约的不平衡性。二是集约型与内涵型经济增长在实质上有区别。内涵型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集约型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主要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三是两者运行的结果也有区别。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的结果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的结果使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 有的同志提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理是: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脱节,宏观计划与微观市场能做到有机结合。2.集约型首先要求政府财力的使用集中,重点是基础产业。3.微观投入达到规模经济,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产出。4.各行业及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性 有的同志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要求。二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目的。 有的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五个规律。1.要素替代规律,各因素替代的过程就是由各因素的比较效益水平决定的。2.结构转变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增长的结构变化也在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依次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和贡献者。3.速度变化规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突进时有发生,将使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呈现出周期性波动。4.机制更新规律,从发展趋势看,市场机制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机制。5.效益提高规律,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的效率。 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遵循生产力规律体系的要求。生产力规律体系,简要的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基础层次——生产力诸要素发展的规律;中间层次——生产力诸要素组合发展的规律;高级层次——生产力发展总体运动规律。要素发展规律包括劳动者智能化规律、劳动工具的功能化规律、劳动对象的精细化综合化通用化规律等。生产力组合发展规律中质量组合的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规律、数量组合的适度规模规律、布局变化趋优规律、时序发展合理排序规律,反映了集约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总体发展规律中的按比例发展规律、适当速度发展规律、劳动节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规律、产品质量日益优化规律和产品不断更新规律、追求最佳效益规律,揭示了生产力持续、快速、协调、高效发展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有些同志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1.不能把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绝对化。2.不要把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完全对立起来。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三、关于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有的学者指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破除三个认识误区:一是把两个转变割裂开来,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这样就会在进行体制转变时忽视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体制转变与增长方式转变相分离的局面,最终影响两个转变的进程。二是把两个转变混为一谈,两者相互代替,主要体现在用“改革”代替“管理”或用“管理”代替“改革”的两种主张上。三是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全看成是政府的事。 有的同志认为,从体制上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有三个障碍性因素:1.在微观经济主体中,企业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抑制技术创新;企业行为追求短期目标。2.在宏观经济体制中,存在数量扩张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源于政企不分,企业缺乏风险约束机制。集中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3.在中央、地方新的利益格局中,存在着地方利益的独立化和分散化倾向。表现在宏观调控乏力;地方利益扩张;重复生产、重复建设。 有的学者提出,把增长方式转变滞缓仅仅归结为市场经济没有完全放开,这是片面的。对转变滞缓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以考察。从宏观方面看,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有传统体制的因素。但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也不能忽视。前一段体制改革中造成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国家宏观管理的力量被削弱,使得市场自发作用的力度日益强化,地方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求短期效益,出现了盲目发展、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投资日益向轻、小倾斜,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消极现象。从微观角度上看,一方面许多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影响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企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增长,乱铺新摊子,浪费了巨额宝贵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