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生活意义和目标的追寻[1],积极的生命意义感可以促使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2]。以往研究表明,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个体心理功能密切相关。当个体感觉生命富有意义时会产生积极作用,如缓解考试焦虑[3]、恰当调节压力[4]、乐观应对疾病[5]、提升生活满意度[6]等,同时生命意义能够持续地预测心理健康[5]。因此,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对其今后发展及心身健康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将生命意义感作为预测变量或结果变量[7-9],且均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孤立取样,这很难从宏观的角度来反映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整体概况及其与社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采用横断历史研究,将以往针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孤立调查结果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连贯,使得以往研究成为关于历史发展的横断取样,对此加以考察,确定历年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变化趋势,并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社会因素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以探究社会影响因素与中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此外,就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一问题,部分研究者认为由于男女认知、情绪及传统观念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不同,可能导致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具有性别差异[10-11];而另外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由于取样、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一致性[12],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具有性别差异。 横断历史研究法由Twenge开创并使用[12],国内辛自强和池丽萍系统总结了横断历史的meta分析方法[14],并将此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变迁的研究[15-18]。该方法适用于考察某个心理变量历年研究结果的连续变化过程,即通过对大跨度时间、时代有关的差异进行meta分析研究,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着重考察心理变量平均分数随时代发展的变化[14,19]。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心理变量与社会变迁的操作化指标,即社会因素指标来进一步探究社会因素与心理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14]。因此,基于横断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宏观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采用横断历史的方法考察近10年以来我国大学生群体生命意义感随年代的纵向变化趋势,及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是否有差异,并运用滞后分析法考察经济状况和教育状况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搜集标准 参考以往横断历史研究筛选文献的方法[18-19],文献搜集和筛选标准为:①使用工具为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hinese Meaning of Life Questionnaire,CMLQ)[20],该问卷共10个条目,包含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追寻2个维度,采用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7点计分;②研究对象是中国内地的大学生,不包含研究生、高职生和专科生;③相同作者用同一批数据重复发表的研究,则选最早发表的一篇;④有明确生命意义感的量化指标,主要包含样本量、C-MLQ平均值及标准差;⑤文献检索时间为2008年10月-2022年5月。 1.2 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读秀、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pringer Online Journals、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人生意义感”、“meaning in life”词汇进行全文检索,初次检索到中文文献603篇、英文文献42篇,排除与主题无关、所测研究对象不符、综述类文献249篇;排除数据不完整、测量工具不符、重复使用数据的文献346篇,最终筛选出2012-2022年间发表的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依据已有研究[17],除在文献中特别注明数据收集年代的文献外,其他文献的数据收集年代均按照文献发表年代减2年的方式表示,因此本研究的年代范围为2010-2020年。 1.3 社会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1],从经济状况和教育状况中筛选出6个社会指标。经济状况包括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教育状况包括普通本科在校学生数、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和主要文化机构数量(公共图书馆)。 1.4 数据整理及编码 依据已有研究[22-23],将筛选出的50篇文献按照第一作者、发表年代、数据收集年代、样本量、均值及标准差、期刊类型、数据收集地区等信息依次录入,并将文献中按被试性别分组报告的结果建立子数据库。同时,对于未提供总研究数据但提供了性别子研究数据的文献,按照样本量加权合成均值和标准差的方式计算获得。各年代的文献信息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