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迅猛,文艺创作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质量上升,对于理论与评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一些新的优秀作品,一些初见端倪的创作技法,一些正在形成的文艺现象和思潮都需要理论为之及时归纳、概括和张扬,简单的诠释性的文艺批评难以适应新的创作实际的需要,理论尤其是批评落后于创作的现象不时被人们提出来。仅就理论自身而言,现实的社会需求,已有理论建构的深化,空白领域的开拓,都期待理论与批评寻求新的突破和进展。如何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到80年代中期已成为理论界面临的新课题。 文艺理论作为一种面向文艺创作、面向文艺发展历史、面向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科学,它不仅要对各种文艺现象做出阐释与评价,同时也要面向自身,进行学科的重建和设计。在新时期,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反映论与表现论、主体性与本体性、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以及对文艺社会功能的重新认识等理论研究,已不断进入深层次的涉及文艺本质问题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理论储备,新时期文艺理论已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已不再限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而是从理论批评与创作的职能界定及理论自身建设入手,即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依附于创作、作为创作附庸的思维定式,努力增强自主意识,确立文艺理论与批评独立的学科价值。它要求摆脱既定的文艺学模式,探寻和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动活泼的美学体系,发挥自身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学术品格上与创作客体相对独立。在这里,评论不再是单纯的描述和被动的认同,而是批评主体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生动体现。 为此,评论界特别强调,随着社会生活和文艺蓬勃发展,创作愈益深刻、复杂,个性愈益突出,审美意趣和知识专门化愈益显现,这是对评论家全局观察、整体把握能力的严峻考验。评论需要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透过文化现象,凭着评论家的兴趣、修养和才能展开理性判断,发展关于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显示创造性才智的优秀评论,只有在选择适当对象、发挥自己所长时才有可能。文艺现象的结构开放,理解不同,批评阐释必定多样,每个批评家阐释的都是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只能是学术的评判,而不是终极的结论,更不是政治和法律的裁决书。与此相关,有人提出“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的口号,认为评论家所评论的并不纯粹是客观存在的作家创造物,而是评论者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的“自我意向”和“主体意识”,是评论者与作者审美共鸣与契合的理论表现。尽管这种说法忽视了评论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评论本身的客观标准及客观制约性,在批评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关系中将主体推向极致,但它真实地反映出评论界视批评为不依附于创作的独立创造物的迫切心情。如果能把批评中的个性自由与文艺批评的使命感统一起来加以考虑,这个关于批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征的理论命题的学术价值会更大。 新时期文艺理论自主意识的强化与当今世界文坛理论批评的走向大致相似。西方理论界认为,文艺批评在经历了以作者为核心的社会历史批评和以作品为核心的文本批评之后,已经转向以读者为核心的反应式批评。在反应式批评中,评论家作为一个特殊的文艺受众,其批评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和施展。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在文艺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构建起第三个支点,那就是理论家的审美体验。在这里,理论批评不仅研究文艺创造和文艺创造物,而且研究文艺的传播和社会接受诸环节;不仅要面对现实人文环境,站在解决当代人精神困惑与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研究文艺现象,做出审美判断,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还格外重视自身精神创造活动过程及其思维成果,展现思维卓尔不群的个性生命,从而满足理论的自足。 文艺理论自主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为对于理论批评领域根深蒂固的政治干预和对于批评客体缺乏独立品格的附庸意识的坚定不移的超越,而且以鲜明的主体意识义无反顾地深入艺术本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批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文艺建设需要,加强文艺创作现状与历史研究,加强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研究,不断深化对于文艺内在规律的把握和文艺理论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所有这一切无疑标志着文艺理论与批评正在逐步走向自觉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