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方法论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饶芃子 暨南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的80年代,如果从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台港文学研讨会”算起,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15年来,我们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态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以及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的研讨,进而转入到学科本身发展中各种理论问题的追问,已经有了许多的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文学界海外华文文学这个领域已经无人不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但相对来说,如何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上做出更多的成绩,使其在学科建设上有更大的发展,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在这世纪之交,当人们纷纷在本学科领域作回顾与展望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回顾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联合世界范围的华文文学研究力量,彼此协调合作,在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

      当80年代初广东、福建两省学者首先关注台港文学并在内地倡导此项研究时,“不少人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1〕由于开始时资料缺乏, 早期的开拓者都是从最原始的基本资料积累做起,而响应者则基本上是手头有什么资料就写什么,难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瞎子摸象”、“失衡”、“误读”等现象。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外文化、文学交流多了,兼之两岸直接交往的逐步实现和最初这批学者奠基性工作的扩展,研究者拥有较多的资料,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热潮迅速展开,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继1982年、1984年在广东、福建召开的两届“台港文学研讨会”之后,1986年第三届会议在深圳大学举行就更名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这一更名说明,大家已认识到“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1991年在广东中山市召开第五届会议,又更名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至此,大陆以外的华文文学“空间”都被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进入了研究的操作层面,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在这之后召开的第六、七、八届研讨会,与会学者很多,每一届的研讨会都有新的学术成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1992年在江西召开的第六届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活动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形成一个体系,正赢得海内外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化人的注意和重视,经过充分酝酿,发起并成立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筹委会”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的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说,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化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中华文化与华文文学,无论是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还是从事本土华文文学研究,都应该有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念。因为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应该加强这一“世界”的内部凝聚力,“把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动”。〔2〕只有这样,才能联合世界范围华文文学的研究力量,进行华文文学的整合研究和分析研究,更好地“发扬东方群体主义的宝贵内核”,重建新时代的华文文学。

      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我们对海外华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集中体现在已经发表和出版的许多论文和专著上。但是比之一些历史较久的传统学科,这一领域还很新,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还有若干局限,在研究上要踏上新一级台阶,困难仍然不少,必须在多方面努力,当中最重要的是应拓展和深化学科内部的理论研究,还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重视方法论的改革和更新。

      记得1993年6 月暨南大学和香港岭南学院在广州主办“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时,就有学者提出“建立学科观念问题”,并且认为“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是研究者的一种自觉”。与此同时,也认为“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却还存在许多盲点。”〔3〕事实上“盲点”确实存在,如把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混同一起”是否科学?又如这一领域作家流动性大,在研究中如何避免对他们“文学人生”的“肢解”?……此类问题,既涉及到“学科”内涵的界定,也关系到文学史的撰写,同这些问题相联系,还有如何确定作家“文化身份”等理论问题。当然,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华文文学整体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基点是这个领域的文学在当代的发展。由于不同的人文生成环境,海外华文文学表现出与大陆本土华文文学不同的模式和轨迹,具有自己独特的进程和形态,因此,加强对其独特性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从我们现在发表和出版的许多论文和著作看,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作家论、作品论、作家传略、作家评传;二是“概论”、“导论”、“现状”、“概观”、“初探”;三是国别文论、文体论;四是论文集、辞书;五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早期的成果多是对某一作家的“个例”研究,“个例”研究可以是我们考察问题的基础和起点,但随着研究的发展,必然要进入整合性的研究、规律性的研究。学术史上许多事实说明,没有终极的研究目标,很难显示出真正的意义,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新起的领域,但它的发展同样要受到学科发展规律的制约。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研究的目,是要在华文文学的整体观照下,把握海外华文文学这一特殊领域的文学特性。对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成果中已有过各种各样的回答,有概念判断式的,也有现象描述式的,前者是回答“它是什么?”后者是回答“它是怎样的?”但要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学科,还必须做好学科“底部”的理论奠基工作,那就是对它作进一步的学理式探究,要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何以能成为一个学科?”而这就离不开研究者的学科自觉性和整合性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