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乃斌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建立于本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由中国人自撰的《文学史》就是大学的讲义,只是后来才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论著的类型。

      如今在本世纪之末,回顾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演变和进步,可以看到它演进的四个阶段。大致上,从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中,为第一阶段,或称草创期。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这个阶段产生的几部重要的文学史著作。从二十年代中至四十年代末,为第二阶段。此期中有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出现,品种和形式都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发展,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初步成长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三阶段。文学史课程和著作在此期中变动最为剧烈,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而言,都呈现出未定的态势,故暂且称之为变动期。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民经济由原先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与转型,文化和学术则呈前所未有的自由争鸣和多元互补状态,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探索期。

      草创——初长——变动——探索,这就是我对本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所历途程的认识和概括。一百年时间已经不短,在这百年之中,中国文学史的编著和研究固然取得许多成绩,但距离它的成熟,应该说还相当遥远。

      一

      现在让我们来集中地看一下中国文学史发展的第一期,也就是截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1925年前后)、相当于这一百年第一个四分之一时间内的情况。

      这个阶段的文学史著作,其数量远比不上下一个阶段之多,以中国文学通史而言,大约在二十四、五种左右,加上外国人写的,则数量可以翻一倍,达到五十种光景。(参阅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黄山书社1986。黄文吉等《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除通史外,其他类型的文学史也已出现,并产生了一些力作,如断代史方面,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1920年初版),分体史方面,有《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商务印书馆印行,1915年初版)和《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北京大学新潮社发行,1923年上册初版,1924年下册初版),至于专题史 则有如《音乐的文学小史》(朱谦之著,上海泰东书局,1925年初版)和《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著,中华书局,1916年初版)等。但总的说来,还属草创性质,品种和数量都很有限。

      文学史中断代史、分体史和专题史的出现,说明研究者作小范围或特定角度深入探索的努力,这既是文学通史的著述要求继续深化的表征,也是通史著述能够不断深化的重要条件。在这几类文学史以及一系列文学史专题研究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文学通史所能达到的水准是可想而知的。这个阶段几部主要的文学史著作,其主要特点似乎都可用“新瓶装旧酒”这句话来形容。

      文学史这种著作样式,是中国以前所没有的。中国虽是一个极端重史的国家,中国人虽很早就有相当成熟的史观和高水准的修史能力,但中国固有的史著形式,只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会要体、实录体、纲目体等,像现在为大家所熟悉的那种分编、分章、分节来写的史书,却是没有的。文学史方面,中国古人同样早有思考和论述。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早就存在着文学史性质的著作,其体例类型有六种之多。如黄霖在其《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中设专章论“中国文学史学”,便举出了(1)题辞体(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2)传记体(如《唐才子传》)、(3)时序体(如《诗源辨体》)、(4)品评体(如锺嵘《诗品》)、(5)派别体(如《诗人主客图》)、(6)选录体(如《唐诗纪事》)。黄氏认为上述六体均以叙述史实为主,另有一类,是以阐述文学史原理为主的,如叶燮《原诗》。在另一篇题为《中国文学史学史上的里程碑》(见《复旦学报》,1990年第6期)的论文中,他就将此文称之为“史论体”的文学史。郭英德等合著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初版)按时代叙述文学研究活动的发展变化,从汉代起,就列出“文学史研究”的专节。其着重点固然是在历代人们的文学观,但也不能不涉及诸多文学史性质的文章和专书,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后世许多性质类似的著作。但是,尽管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现代形式的《文学史》,在以前的数千年里却是未曾存在过的。只是随着西学东渐,这种著作方式和编写体例才由外国传入。最初是英国和德国的学者,而后是日本的汉学家编出了《中国文学史》,这些著作传入中国,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由不熟悉到渐渐熟悉、渐渐掌握。有鉴于此,我觉得,以“新瓶”借指《文学史》这种著作形式,是合适的。

      第一批文学史书的本国作者,大都是当时大学的教师。如林传甲任教于京师大学堂,黄人任教于东吴大学,他们为教学所编的讲义,出版了,就是最早的文学史著作。(林著编于1904年,1910年由武林谋新室初版;黄著编写时间与林著相近,1905年起陆续由国学扶轮社出版。)

      由于学校的性质、传统和办学目的各不相同,也由于任教者个人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有所差异,他们的教学和所编讲义的情况和面貌自然不尽相同。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立的高等学府,跟由教会创办的东吴大学,就有显然的不同,前者虽然也开始注意吸收西方文化,但其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毕竟要比西方传教士直接主持的后者浓重得多。比较林传甲和黄人的两部文学史,不难看出它们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上的差距。当然,作为草创时期的文学史著作,它们又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