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测量启示

作 者:
刘芃 

作者简介:
刘芃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心理现象的测量和评估,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梦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意味深长的断言,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事实上,任何一种古典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必然会引发对心理现象的探索,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始终未能给这种探索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近代工业社会造就了经典测量理论,为“权、度”心理现象奠定了科学基础。迄今为止,经典测量理论在我国心理计量和教育测量领域中仍被广泛应用,目前我们对教育范畴中心理现象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经典测量理论的基础之上。 本世纪中叶, 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 theory简称IRT)初露端倪,并建立了第一个项目反应模型,它以其完全不同于经典测量理论的新概念、新策略,使人们能够测量潜在的心理特质并预测未来行为。IRT理论的应用, 将会对大规模教育测量的统计和评价带来深刻影响,并使我们能够比前人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估心理现象。

      以上所说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都是指教育测量的统计理论,而任何一种统计理论只有与测量内容相结合才有意义。实际上,测量内容和统计理论是教育测量系统当中的两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通常情况下,统计模式一经建立,其运作是相对稳定的,而测量内容则往往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之中,这主要反映在测试目标与统计数据的关系上。因此,确定合理的测量内容,建立科学的测试目标,是取得有效性、可信性统计的前提,也是充分利用先进统计系统的基础。

      设置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建立什么样的测试目标才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估心理现象,这比建立一套统计系统还要困难,它实际上是一套软件体系,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环境三个主要因素,测试的内容、目标要综合这三个因素的要求和条件去设计,才能实现测量目的。在这三个因素当中,考试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建立测量体系的基础,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去认真思考,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当然,其中也会涉及到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问题。

      一

      考试测量与基础教育是一种相应关系,而非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考试测量和基础教育具有独立属性,只有在满足其自身运行的状况下双方才可能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又会强化各自的属性,而不是相互牵制、模糊自身属性的关系,更不是相互评价的关系。从测试过程和教育过程的不同性质来看,教育、教学是建造一个结构,而测试则是分析这个结构的状态,它们显然应该具有各自的生成因素和控制原理。那么,测试内容和目标是如何生成的呢?

      测试的内容是指测试学科的整体结构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整体结构,不是指结构中各个部分的整合,或所谓全部知识内容,而是指这个结构状态的合理性和坚实性、稳定性和可塑性,这在测量学上称为内容效度。整体结构状态的测试需要建立测试目标,这些目标是根据结构所要适应的环境要求而设立的,不是根据结构自身的组织设立的。这里的环境要求是指环境对结构状态构成的条件和结构状态与环境的相容关系。

      测试内容和测试目标的属性是常模参照,其指标受常模牵制,从评价的角度看,它经常“游离”于“标准参照”,而这种游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二

      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心智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寻找和建立认识世界的途径,同时获得人格与品质的塑造。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是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的,评估的要求是国家教育标准。因此,教育的评估方法是全方位的,是标准参照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就没有那么宽泛,它仅能就文化知识与能力方面对考生进行甄别,而这种甄别又与学校考试不同,它必须具有明确的选拔意图。

      那么,教学与考试究竟需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确切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教育关系,考试做为中间环节,其职能是挑选合格的大学新生,考试与高校,与中学很难在教学关系上定位,它实际上是一种体制关系。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客观上高考成为评价中学教学的一个“标准”。另外,通过高考,大学新生从高中的全面教育到大学各系所、各专业一步到位,高校还缺乏根据学生情况分派专业的自主权。于是,高考的指挥棒就具有了分数和专业双重含义,一头指向中学,一头指向大学。就中学而言,专业含义导致过早的分科教学,分数含义成为评价教学的一把尺子。其实,考试又何堪如此重责,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通过体制改革去解决。但既然现实如此,考试和中学教学还是尽量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为好。根据目前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认识和清理:

      1.教学目标与考试能力要求

      教学的目标和考试的能力要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内涵都反映了教育的素质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得以实现,考试的能力要求通过试题去实现,由于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作用不同,因而人们往往误认为它们的价值不同,甚至有以能力要求取代教学目标的倾向。其实,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为了实现选拔功能,又将其进行了合理转化。不明此理,既教不好,也考不好。彻底实现教学目标是与能力要求相应的唯一办法,也是达到能力要求的唯一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