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1)05-0068-06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的巨大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反思我国现存的教育理念,权威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科学主义是支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育理念。本文拟从这些教育理念形成的根源入手,反思它们对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权威主义:创新教育的障碍 所谓权威主义,是指将学校视为一种权力的实施机构,在这个机构当中,有权势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对无权势者(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中国,教育理念中权威主义的产生,源自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特质和教育领域中“政教合一”的形式。早在三代时期,教育便被视为与政治密不可分的一项工作而备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官师合一”既是重视教育的表现,又是使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保持权威性的需要。后世儒家学者荀况是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教育领域权威主义必要性的始作俑者。在他看来,在教育领域要形成稳定的秩序,应该采取“合礼”的运行制度,一方面重视教师传授的以“礼”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即所谓“重道”,另一方面还应尊崇教师的权威,师生关系就如同君臣关系,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教导亦步亦趋。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政权的需要,不仅实践了荀况的理论,而且以法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内容的神圣性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虽然自19世纪60年代中国便开始实施近代教育,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中国社会的专制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教育领域具有专制色彩的权威主义当然也就很难得到彻底清算。在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中之所以仍然存留着权威主义的教育理念,除了深受旧思想的影响,将权威主义视为维护教育秩序的有效手段之外,更多的是与将教学过程仅仅视为教师指导下的知识传递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之一是形成了具有强烈权威主义色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对教师而言,因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居地位优势以及自身拥有的知识优势而常常被异化为权威的象征,为此,身为“干部”的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时被要求必须不苟言笑,时时保持威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他应是知识的宝库,犹如一部百科全书,无论学生提出任何问题,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说教永远正确。对于教师的教诲学生只能言听顺从,而不可提出异议。任何对教师的不从,都是对权威的冒犯。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是一种线性的“授—受”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居于主体的地位,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虽然在现行的许多教育学教科书中也要求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所要求学生应具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不与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主义相抵触,而且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和知识权威应该具有自觉的认同。 不可否认,教师在总体上是知之在先,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是这种对教师地位的认可却不可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能得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否定在某些条件下师生的地位可能发生交换。事实上,当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局限于对已有知识进行传递,教学以一种更加民主、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时,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教育秩序中,“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有更多的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相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随之产生的能力’开放。相应地,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1](p.5) 教育过程中,学生固然应尊重教师,但尊重不等于盲从,尊师也不是因为教师是权威。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应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弗洛姆说:“人类因不从的行为得以不断地进化,不仅精神得到了尽可能的发展,而且智力也得到了发展。人的精神之所以得到发展,仅仅是因为人敢于对以人类良心和真理名义出现的权威说‘不’;人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不从的能力,即对试图禁止新思想的权威人士的不从和对长期形成的已变为废话的权威观点的不从。”[2](p.3)同样,过于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一味顺从,只能阻碍教育的发展。 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之二是对教育内容的神化。在古代,教育内容是钦定的圣典而容不得怀疑,学生只能将其奉若神明而读之。一个人学问水平高低是以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衡量的。现代教育中虽然不再将知识视为经典,但作为一种法定文化、“科学文化”而被普遍地认作是确定性的完备性学说,教师的任务只是将这种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习者,学生的任务则是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和记诵。 强调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本身并无过错。但是权威主义对教育内容的神化,却使学生形成了“知识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必然真理”的观念。其结果将引导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诵与储备。不仅如此,对教育内容的神化,还会使学生相信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确定无疑的答案或方法,最终将学生的怀疑精神、创新意识磨灭得一干二净。 正是在这种权威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不允许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怀疑精神与创新意识。可见,清除权威主义教育理念,不仅是反对教育领域中的专制主义的要求,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