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应从哪里突破

——谈如何尽快发展素质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 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科技导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反省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与以上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以创新为灵魂的全面素质教育体制尚未形成。其难点在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一、素质教育为何难以实施

      教育体制改革的争议焦点往往都围绕着一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应试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病,需要改变。从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来看,我国的应试教育可以说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些教育家、家长和青少年学生对此十分担忧,甚至达到痛心疾首的地步。然而,至今素质教育也只是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良好愿望。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人们都似乎感到“此道难,难于上青天”。

      难,难在哪里,表面上看是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不考试不能激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考试不能达到公平选拔,不考试不能维护正常教育秩序,等等。这些理由的确足以使人们不得不收回素质教育的理想,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然而,人们在争论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问题是考试的目的和要求。归结到一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症结不在于应不应该考试,而是怎样考,为什么考。说明确一些,就是实行淘汰绝大多数孩子的竞争考试,还是实行对大多数青少年知识、文化素质的合格考试。实际上影响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的正是以淘汰掉大多数学生为目的的竞争教育和竞争考试。

      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让孩子上大学是受儒教影响的东方民族的共同意识。尤其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家长及其子女都把考大学当成一生奋斗的第一目标,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基本上顺应了这一愿望。然而,真正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到10%,说准确一些,真正能考入正规大学的仅占同龄人的4.7%。因此, 使得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了近乎残酷的竞争。北京、上海的竞争还好一些,在地方省市,由于大学招生名额比例更少,为达到上大学目的, 大多数考生竟要拼命努力在高中学习4年以上。无论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中毕业生水平相比,还是从对知识的要求来讲,我国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水平都是只在其上不在其下,然而最后面临的高考却是要将大多数考生拒之门外的考题。因此,无论人们如何呼吁素质培养,考生和家长哪敢理会这些!只有紧盯各种试题、提纲,死啃硬背。教师、教材和教育方法也都深深卷入这场败多胜少的竞争中。但这种竞争教育并没有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反而给许多家庭带来灾难,甚至使一些家长变态、学生轻生,青春年华尝尽了应试的苦难。

      二、过度激烈的竞争考试是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教育离不开考试,为保证教育质量,考试无疑是最有效或最关键的手段之一。然而,我国实际上采用的竞争考试却是对科学考试方法的扭曲。那么竞争考试问题何在呢?

      1.竞争考试不以合格为标准,而以淘汰大多数为目标,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想考入大学,无论如何努力学习,也不可能过关。正如最近一位重点中学高中生哀叹的:“大学对于我们就是天堂,而天堂上只垂下一根蜘蛛丝。只有用力攀登,超越别人,才能达到目标。重点中学中这种激烈的竞争已向恶性发展,它不只是让我们身体上疲惫,甚至精神扭曲,迷失了自我。”

      2.竞争考试的尺度为升学率,在我国大学招生比例很低的情况下,对学生知识程度的要求,必然趋于无限拔高。虽然仅考几门课程,但如果要求是近乎无限的,那么学生投入的精力必然是极限式耗费。为了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过去多次提出要增加考试科目,然而,极限式的竞争学习,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于是只好减少考试科目,使素质教育终不能行。事实上,即使考试科目减少到3门,甚至1门,只要实行竞争考试,只要仍然是淘汰绝大多数人,学生就永远不会摆脱极限式的精力耗费,负担也不会减轻。

      3.竞争教育并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全面发展的学生最不公平。竞争式教育明显偏向于善于模仿、记忆的学生,而对全面发展或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往往是不公正的排斥。由于竞争考试的导向,学生对知识、能力本身并不关心,而是关心如何完成答卷。因而,各种复习提纲、升学题解成了学习的重点,猜题、模拟成了主要教育方法。背古文、背政治、背题型;但背会并不等于理解,往往外语成绩好的学生并不爱看英文资料。相反,爱好广泛、全面发展、喜欢独立思考、创造性强的学生,则往往不易于通过竞争考试。我国具有13亿人口的基础,为什么几十年来很少出现世界级的创造性的科学家,恐怕也与竞争教育对这类人才的抑制和扼杀有关。可以想象,国际上的一些伟大科学家,如果年轻时接受我们这样的基础教育和考试,相信也很难层层过关,考上大学。

      4.竞争式的考试也不公平。在我国,即使最严格实施的全国统考也并不公平。首先,青少年们的出身地是不能选择的,然而各地的教育条件差异很大;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所谓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之分;一些好的附中,往往也只有利于本单位职工子女。这些不公平造成区域性人才的短缺、大学生就职偏向、职工调动困难,甚至影响到许多地方人才的流失,包括流失国外。“昔孟母择邻居”,而今天父母最关心的也还是子女的教育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