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浪费”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和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浪费”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于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中。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浪费的形式表现在三种社会过程中:一为生产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过程)的浪费;二为交换和流通过程中的浪费;三为消费过程中的浪费。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形式,从投资的立场分析,必然会衍生出种种浪费问题;教育作为生产教育产品(人才)的主要机构,从教育产品的分配和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立场分析,也必然会反馈出浪费现象。概言之,“教育浪费”(Educational wastage)是一种社会存在,体现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然而迄今为止,此类现象似未引起充分重视,尤其未注重从教育系统本身的角度加以论述。“人才浪费”虽已成为今日的时髦名词,但仅偏重于社会使用人才的角度予以分析,无法涵盖教育浪费。教育经济学及相关理论更是偏于积极的意义,讨论了教育投资及其效益问题,而对教育浪费疏于分析。研究教育浪费的重要性,首先在于有必要从负面的角度批判地检视教育系统,以助对系统运作状况的全面了解;次在通过全面梳理教育浪费的诸形式,以利对系统的变革和整合提供突破口;再次从新的视角探析教育,也有益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界说教育浪费,次就教育浪费的成因作一些探讨,最后分析教育浪费可能千万的后果。

      一、教育浪费之界说

      研究教育浪费现象,首先宜从概念上作出界说。在日常观念中,此概念可能存在很大的歧义。例如,人们可能指代“人才浪费”、“才能储备”、“教育投资的单位成本高、效益低”等等。在不同学科中,学者们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从教育哲学的意义上,杜威指出教育中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①;在比较教育学中(有时也表现在教育学中),教育浪费主要是用辍学者(含留级者)在同一学级学生总体中所占比例来表示;在教育社会学中,日本学者新堀通也把教育浪费定义为教育目标未能充公实现的状态。

      教育浪费不啻是一客观存在,而且其外延甚广。那么,其内涵究竟指什么呢?“浪费”一词的原语义学含义是指“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②。据此,我们可以把教育浪费界说为:教育领域的投入,即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未产生应有效益的现象。在这里,所谓“应有效益”实际上涉及教育浪费的判断标准,这一标准是十分模糊且较难识别的。它可以指既定的目的或目标,也可以指某一特定的结构应该履行的功能,同时,它还涉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尽管教育浪费的判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对教育浪费是什么和怎么样作出认识是一项首要的任务,这也是本文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接着对其外延进行分析。

      教育浪费的外延涉及分类标准。在此,我们尝试提出一种两维的分类标准:内部──外部的浪费;显性──隐性的浪费(并非在默顿的意义上使用)。内部的浪费是指教育系统内部投入没有带来效益的现象,它或因缺乏组织或因教育本身的功能所致,因而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生产性浪费与功能性浪费。前者是因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如目标制订失误、重复生产等)带来的浪费,具体表现为人才的供需失调(供非所需、供过于求)等;后者是因教育系统在履行功能的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辍学、重读、才能储备等。外部的浪费是指教育系统的外部输出没有产生效益的现象,它往往与社会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等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也可分为两大类:分配性浪费与使用性浪费。前者是指教育产品(人才)在流通和分配环节中造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学非所用、高才低用等;后者是指教育产品在消费环节中造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知识闲置和知识淘汰等。显性的浪费是指那些易被识别的缺乏效益或效率的现象,如上文所述的形式;隐性的浪费是指那些较难被识别的缺乏效益或效率的现象,此类状况往往表现为师生生命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以及某些教育病态。据此,我们可以把教育浪费的分类图示如下:

      教育浪费的主要形式

       显性 隐性

      内部生产性浪费师生生命的浪费

      功能性浪费才能储备

      外部分配性浪费毕业生生命的浪费

      使用性浪费毕业生工作效率低下

      二、教育浪费的成因

      上述图示,虽然只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分析框架,但如果按照两维的分类,逐条分析某种形式浪费的成因,就显得过于累赘。况且,影响教育系统的某一内部或外部的因素,既可能造成显性的浪费,也可能产生隐性的浪费,然而反之则不然。因此,在分析教育浪费成因时,我们仅取一维的分析,即根据影响教育系统的内部─—外部因素加以检视。

      1.造成教育系统内部浪费的原因

      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是缺乏组织的结果。而新堀通也则以另一种表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在他看来,正是“病理性教育”产生了“教育性病理”③。这表明,教育系统本身可能会成为教育浪费之源。在此,我们将择其要者进行分析。

      首先是不完善的教育体制。由于教育具有迟效性的特征,以及相对于快速的社会变迁而反映出的保守性特征,因此,如果教育决策者缺乏足够的认识,便容易产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个体需求的脱离。在宏观上(就某一地区国家的教育制度而言),表现为目标制订失误、教育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平衡等;在微观上(如就某一高等教育系统而言),表现为出于功利目的而增设的各种热门专业,从而就整体来说形成重复生产。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显性的生产性浪费,即教育产品(人才)的供需失调──供非所需、供过于求,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学非所用或高才低用的职业,这种浪费便具体化为毕业生工作潜能的阻滞和低效。另一方面导致隐性的师生生命的浪费,例如,某些专业受生源的限制致使一些优秀教师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转化为间接的生产力,而那些就读供非所需专业的学生,更可能浪费掉一段宝贵的学习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