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较为稳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体系有3个基本特点:(1)动态性,即处于这种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进入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以其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体现着自身的人格价值,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2)开放性,即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关系体系中都保持最佳的关系状态,以各自的认知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标准作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入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3)综合性,即主要指这种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在其内部结构中包含着各种关系成分,而且每一种具体的关系成分是否处于和谐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其它关系成分乃至整个关系系统。这样,就使得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更为错综复杂的、包容性很强的关系体系而发挥着整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首先是认知成分。它涉及个人对整个关系状态的基本了解,包含师生之间的全部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在教学交往活动中的双方彼此都在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并产生和形成相应的概念。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教师的头脑中不仅有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形象,也有学生群体的概括性形象;同样,几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自己对教师的认识和评价,不仅有对特定教师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对教师形象概括性的认识和评价。在交往过程中,学生总是以理想教师形象去衡量和评价现实中的教师,由评价的结果决定对教师的认知态度。 其次是情感成分。情感因素是教学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是与教师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情感上的倾向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师生之间是相互依恋还是相互疏远,并以情感上的心理共鸣为相互选择的标准。以师生间的人际交往而言,教师和学生彼此间情感体验的强度、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师生关系状态的和谐与否。大家所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和儒家经典中“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思想则是对教学中师生交往过程中情感效应的很好说明。 再次是行为成分。行为因素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直接反映和具体体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它以人与人之间是否相互交往,及行为方式是否协调一致作为相互选择的标准。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作为手段去影响学生,并将自己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总是以自己具体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对教师教诲的理解和接受,如听课、提问和作业等。儒家经典《礼记·学记》中“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是故教学相长”的论述,正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行为双向作用的辩证而科学的说明。 二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过人际间的相互沟通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是在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成果的同时,并以此作为媒介,以个人的品质修养、智慧才能、情感体验、社会观念、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等作为信息而进行的人际之间的交流过程。从交流的内容看,既有智慧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态度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人格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要借助语言,又要借助实物;既要靠行为示范,又要靠仪表神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教师的集体教研、学生的学习小组及课堂教学活动,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交往、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交流沟通中获取信息,协调行为,并形成相互间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值得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活动,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即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双方都是交流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收或交流的被动体,交流活动的双方同样都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交流活动就失去了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沟通交流的双方都必须树立主体意识,把对方看成是有多方面需要、体现自身人格价值和有巨大内在潜力的活生生的人,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起平等而又互补、持久而又理想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实际上都是期待与被期待的不断结合、不断融汇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方面促进人际渠道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另一方面又实现着人际交往的教学价值,最终使人的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及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交往活动的结构,是社会关系结构的缩影、投射,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关系都可以在教学人际关系及交往活动中反映和体现出来,并随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交往结构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教学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交往,对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它既作为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又更具有智育因素和美育价值。通过教学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建立和谐的教学人际环境,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幼年时代起就受到良好人际环境的熏陶,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同,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以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适应等,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人际交往活动中加速实现自身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