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中国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1世纪之初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处于社会变革大背景中的教育,与时俱进,每个时期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新的课题或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每个年度都会对先前已有的一些课题或问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

      一、世纪之初我国教育研究的总体特点与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世纪之初我国的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变化引发的新问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把一些新的事物和概念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全球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加入WTO等等。新事物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新问题,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这些新事物、新问题,研究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第二,注重把握教育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等。对于这些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理论界在进行理论探究的同时,对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对策。

      第三,注重分析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也纳入了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如“校本”、研究性学习等。对学校实践领域中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有了一些新的表现样式。

      第四,注重国际化视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引介从来没有中断过,近年来,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更是渐成风气,如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全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这些理论与实践行为的引介,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宏大的国际背景。

      第五,注重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前一个世纪刚刚逝去,新的一个世纪刚刚到来,置身于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常常使人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回顾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已走过的历程,期盼在新的世纪有新的作为,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教育研究在呈现以上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第一,教育研究的自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必须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应该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当社会因素的变动引发了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之后,教育研究者才去被动地关注它、研究它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研究群体更要根据一定社会时期的特征,前瞻性地把握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问题,择其要者去研究它、解决它。科学研究承载着三个方面的功用:描述、解释、预测。如果一个学科的研究没有了自主,这三种功用的发挥无疑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第二,原创性有待进一步突出。引介的多,独创的少,就整体而言,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基本上处于起步状态。这一状况反映了我国教育理论本身的贫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研究者对外来教育理论的过于推崇。诚然,教育研究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国外的经验,但要考虑到引介西方理论是否有助于中国的教育理论构建,能否应用到本土的教育实践领域,是否有助于教育实践的开展。中国的教育实践是植根于深厚的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中的,它所面对的问题有自身的特殊性,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人的理论充其量只具有观照价值,本土原创是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所必需的。

      第三,对新教育命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虽然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命题,但基本处于表层分析状态,如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研究等。在这些新的教育命题分析上,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尚悬浮于实践之上,缺乏对相应实践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缺乏综合的整体性的眼光,对问题的分析显得零散、片断。

      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密切。应该说,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近年尤其关注了实践问题,他们或参与教育决策,或亲历教育实践,或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新的研究共同体,对实践有了更为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也取得了一些为实践界所接纳的理论。但不可否认,与巨大的、要求迫切的教育实际场域相比,这些理论研究还显得薄弱。并且,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种种理论的或者说理想化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为实践所认同。

      以上研究的总体特征与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宏观和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状态上。

      二、宏观层面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

      教育中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WTO与教育

      就教育领域而言,中国的入世可能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为此,研究者讨论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向教育界引介了WT0的概念。教育界认识WTO的途径有很多,如直接阅读WTO的相关文本,明了WTO有关的教育条款,但同时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即通过阅读教育研究者有关WTO与教育的文章来认识。可以说,相关的研究使教育界有了WTO的眼光,用WTO的概念来重新考察教育制度、观念等。

      第二,让教育界注意到了WTO有可能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中国加入WTO,对教育可能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可以分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研究者认为,积极方面的影响有:将会促进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善教育投入的经济环境,推动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以及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消极方面的影响有:将会导致教师资源的流失,给德育带来冲击与挑战,导致教育市场的竞争,以及导致我国高级专业人才的流失。(注:杨安民.加入WTO: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群言,2000,(7);周海涛.WTO介入中国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6);徐国府.入世后中国教育走向[J].教育现代化,2000,(1);张晓东.中国“入世”,教育如何应对[J].江苏教育研究,2000,(5);张今声.加入WTO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0,(6);岑建君.“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就教育可以采取的对策而言,研究者谈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人才,变革课程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拓展教育方式,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完善教育制度,构筑教育技术壁垒等。(注:杨平.高职教育应如何应对“入世”[J].现代技能开发,200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