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屏山 原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广东省民办教育委员会会长/广州·510031

原文出处:
高教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跨世纪的中国教育应有一个大发展。没有大改革就没有大发展,教育大改革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我们应十分重视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

      一、民办教育是多元化经济格局下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如1980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才40.5元,到1994年已达1793元,而1996年更达3147元。由于经济收入的提高及基本生活消费满足后的节余增加,使人们对文化教育消费的追求成为可能。

      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多元化经济格局已经成型。如1995年我国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5亿元,其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居民个人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投资比就已达55.65:15.32:12.24:16.79。(注:《中国国家统计局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人民日报》1996年3月7日)

      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相对富足的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以往共同贫穷困苦的单一经济水平格局,变为多层面差异性经济收入的状态。据国务院某项研究,90年代初某地区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约占0.4%,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约占3.4%,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占96%;其中沿海多于内地,东部多于西部。(注:转引自《中国出了个富人层》,《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而且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拉开。1994年中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在今天,中国有100万人左右的个人存款在100万元以上,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额3万亿元计,仅占全国千分之一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注:转引自《中国出了个富人层》,《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向个人倾斜的变化,如1980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9.5亿元,该年新增储蓄存款余额为118.5亿元,占当年GDP的2.65%,即这一年新创造的财富中,分配给居民个人的后来未被消费而转化为储蓄的部分,占当年所创造财富总额的2.65%;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储余21518亿元,人均1793元,新增储余6315.2亿元,占当年的GDP的13.65%,是1980年的5.15倍。而我国国民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后的现状是:居民储蓄占83%,政府储蓄占3%,企业储蓄占14%,其中国有企业不起过7%。(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改革》1997年第五期)

      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是多元选择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格局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别,使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家庭或个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非平衡化、多层级化、多质量化集中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上,就表现出了文化价值取向和需求及其消费的选择的多样化,并产生了经济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多元化。民办教育在我国被禁锢了近四十年后再次萌生并掀起高潮,正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下,适应了不同地区和家庭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和教育需求,在教育选择形成的教育市场中,在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积极参与下,产生的必然的社会选择结果,是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大趋势。

      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教育要大发展,就一定要顺应并引导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走“政府为主,多主体参与,共同发展”的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半个世纪这一时段相比较,进程还是很缓慢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发展的特征就是“包得过多,统得过死”(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大力发展就无从谈起。

      (一)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将有效地改变举办教育的经费来源匮乏的状况,使我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有一个多渠道、多主体投入而较丰足的经济基础。

      教育大改革需要资金,教育大发展更需要充足的经费。但是,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每所国办学校的经费除了人头费和一丁点分公经费外,就再也没有发展的能力了。学校生存的意义仅仅表现为“维持”。如果守着占整个国家全部储蓄83%的居民存款额,对着最富有的20%的人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和千分之一的人拥有全国存储货币1/3的事实,面对广大国民不断扩大的不同教育消费与投资需求,仍然徘徊在姓“社”姓“资”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而不敢放开捆绑民办教育的枷锁(1993年个人办学投资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供给的0.31%),这才是最可悲的。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将使国家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并由此给国办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如自1992年~1994年间,广东民办中小学40多所,其中新办高收费民办学校20余所,在校生1.4万人,筹集到资金12亿元,其中近8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各类民校在校生达6万多人),这一事实的经济学意义在于:

      1.依1994年广州市生均年教育成本1807元计,单这些高收费民校的1.4万个学位,每年就为国家节省了教育经费2530万元;依1997年国家新办一所“希望小学”需30万元的标准计,可建“希望小学”84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