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特点、经验及启示

——《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教育思想:中外比较研究》课题成果综——述(注:本课题组负责人:周南照、曹青阳。课题组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本文执笔郭晓平。)

作 者:

作者简介:
执笔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86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代改革实践与教育思想:中外比较研究》是“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是一项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家的比较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大趋势和主要经验,为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制订改革政策提供参考;二是为地方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深入进行教改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三是以课题带动教育基本理论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本课题在研究对象上,秉“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方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以我国和7个发达国家、7个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和中外比较,而且首次开展了国内发达地区与与贫困地区的比较;同时,尝试把国际教育改革经验和参与本国教育改革实践实验结合起来。经课题组成员历时4年不懈的共同努力,产生了100多篇论文和包括总论篇、中外教育改革实践篇、中外教育思想研究篇和若干重要附录在内的30余万字成果文集。

      总览该课题的全部研究成果,它们在事实上已经为我们认识90年代的国际教育改革在如下四个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

      一、9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90年代,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革新与变化无不最大限度地影响各国教育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共同面对的背景与挑战。其中,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从重传统的一切为了“经济增长”向重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化,社会信息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尤为直接地影响着90年代各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制定,使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国际性。

      (一)进一步重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的只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日现其消极后果,其中贫富差距的加剧、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迫使人们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角度重新理解“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强调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发展不只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更重视“人的选择机会的增加”和“人的全面生活质量的提高”。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年代为“人民的年代”,提出“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人’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发展’而转。”

      新的“发展”观念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取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消除贫困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的纽带。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成为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教育改革的一种思想动因。

      (二)对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在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中,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来衡量)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开发有赖于教育,因此,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1995年世界银行在其《教育的优先领域和战略》报告中指出: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教育部门的领地并全部交由它自己管理的作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因为经济改革与技术进步需要始终重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教育和国民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与其他投资相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最高且效益广泛,教育投资可以积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是持续经济增长和增加收入的关键。另一方面,贫困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消除贫困是对发展基础的扩大和巩固,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则是减少贫困,最终战胜贫困的关键。它不仅可以改变贫困者物质生活的状况,而且可以通过传授知识、更新观念、赋予能力、增进健康等改变贫困者的整体生活面貌,并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整个国家的建设能力。

      鉴于上述种种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扩大了的认识,迫使9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更具紧迫感,因为,延误教育改革就等于延误经济发展。

      (三)教育面向市场并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成为9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市场经济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确立,从来没有象90年代这样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显著且深刻。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激励性的竞争机制,对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包括: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政府在保持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必也不能再包揽非义务教育的全部巨额经费,企业、社团、家庭、受教育个人介入教育经费的分担;教育管理职能的分权化,教育决策权的下放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带来了经济需求、社会需求和文化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多种学校形式、多种学科设置、多种服务功能成为教育结构上的新趋向;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习者个人的兴趣与志向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经济”特性如重实际经济利益、自身利益、直接利益、效率为先等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有些甚至相悖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原则。

      因此,正确区分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物质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和根本区别、既充分认识和发挥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优势,又防止和克服它所具有的消极影响,也是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