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转轨的实质 目前,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必须正确认识教育转轨的实质,才能把握方向,有效地运作,促进教育改革。 怎样认识当前的教育转轨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中小学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目的相连。转轨的实质是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是向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回归。因为,我国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在教育目的上,发生了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或者说异化,使教育不能正确地发挥其固有的功能,有时反而变成教育对象的对立面,变成学生发展的异己力量,学生们得不到全面的、充分的自由发展。现在的转轨就是要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千百万学生的素质正有待于通过改革来提高,他们的能量正有待于通过改革来释放。 (一)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建国之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教育目的,它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中小学的《暂行规程(草案)》中,具体规定“我国中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以便为升学或参加建设打好基础。”后来,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应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素质教育观。它不仅确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也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个教育目的通过教育方针来指导教育的运行。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每一方面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务,在实践中不能只突出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 (二)教育目的的异化 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中,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是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统治我们多年,致使正确的教育目的逐渐变异。比如,1958年,总的指导思想是左倾,这时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也必然是左倾的产物。“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这一方针,反映出的教育目的已经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是培养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人才”了。 60年代初,对58年以后的左倾教育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各级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这时的教育目的大多表述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教育方针仍然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由共产党来领导。从多年的实践看,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实际成了为政治运动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为一条极左路线服务。到“四人帮”横行时期,更发展成为揪“走资派”服务。表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就只剩下德育中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了,对其它各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均被压抑下去。这样一个教育方针,其实践的结果证明,走向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反面,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发生了异化,它不再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力量了,而是使学生片面发展的一种异己的力量。有人说,这是对教育目的的政治化、实用化,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的只是人的统一性:统一的观念形态、统一的行为模式、统一的思想规范,说到底,就是培养驯服工具。还有人说“传统教育”培养的人不具有开拓和创造精神,不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设计的能力,而是唯上、唯书、唯命是从,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的“守业型人才”。 由于教育目的被异化,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也均趋封闭僵化。在教育内容上,陈旧老化,不重视用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最新信息去武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开发,更不重视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强调以统一性为模式,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问题解法、统一的评定标准。教育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僵化不动的、多年陈陈相因,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单纯追求高分数上去。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满堂灌;在教学形式上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外渠道。 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录;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知识质量,学生背诵书本笔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套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这些思维方式包括僵化的思维模式、经验式的思维内容、单一的思维方法以及封闭的思维回路。 (三)教育目的的回归 1976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