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展示和发挥,而市场经济则将个人从对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人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才能将得到高扬。可以说,缺乏独立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活力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己任,使学生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主自立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一代新人。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和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时代向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增强他们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些时代要求作出自己的回答。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挑战,当前的学校德育却无力应答。学校德育在功利化道路上陷得过深,仅仅把德育看作是为社会即时利益服务的工具。所以无论把德育抬高到怎样的位置,它也只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附属品,仅仅把学生看作是道德原则、规范的被动承受者。不管德育方法、手段如何变化、更新,仍不能超越强制灌输的思想路线。因此,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面前,学校德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力不从心。学校德育隐入困境,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学校德育该怎样走出困境?本文认为首先要分析其表现和成因。 一、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表现 (一)学校德育的现实考察 1.学校德育为着什么 有人曾将我们学校德育喻为“救火车”,将德育工作者比作“消防队”,〔1〕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去抓什么。事实也确实如此。 “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德育变成了政治工具;到国家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便要求德育培养学生“具有市场经济头脑”,〔2〕学校德育要围绕市场经济转变观念,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中心任务,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及至社会上出现了生态危机,生态德育便呼之欲出,生态德育成为“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3 〕成为“自然观、人生观启蒙的支点。”〔4〕学校德育确有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自然性功能等。当政治、经济、生态等社会问题突显时,人们想到了德育与解决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自然的。但是这些毕竟是学校德育的外在功能,这些功能的追求和实现只是德育的社会需要的满足。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是只看到了社会的现实需要,把德育视为“万能的救世工具”,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德育实践模式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显示出我们当前急功近利、功利化的倾向。 2.学校德育如何进行 简单的描述,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有人称之为“内容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品德规范,所用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榜样、训练、奖励和惩罚等,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以至使这种教育具有“灌输的味道……缺少一种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推理的思想。”〔5 〕正如有国内学者所指出的:“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6 〕这种以内容为中心,重说教、重外铄的德育过程同样是为了达到某一外在的、眼前目的的表现。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人利益”,〔7〕实际上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伦理学说。 我们所讲的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并非指德育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即社会公众价值),忽视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总是要求德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的长期效益。表现在德育过程、内容方法上急功近利的倾向有如下特征: (1)表面性:即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的眼前利益,德育的短期行为严重,社会出现了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抓什么。 (2)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 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 (3)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 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即空且虚。 (4)一刀切: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来要求、 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具体功利化倾向在德育实践中的表现。 (二)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 1.单纯政治化倾向。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强烈的政治化意识和政治化倾向一直左右着我们的学校德育,德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文革”期间,片面、歪曲地理解“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含义,使德育完全服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德育单纯地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为人们改造世界观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点在学校德育中已有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不能否认德育的政治化倾向仍然存在。例如,在教育要求上,重政治教育要求,而轻健康人格培养的要求;在教育评价上,重政治立场的评价,轻道德品质的评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