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转轨”的外部条件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贤才 浙江省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浙江温岭 317500

原文出处: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促动因素、逆动因素及保障因素入手,阐述了教育的外部条件对于教育“转轨”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教育转轨既要重视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改造,也要重视教育外部条件的创造。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教育“转轨”不能忽视教育的外部条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既涉及教育的内部因素,也涉及教育的外部因素。教育的内部因素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转轨”的内因,只有通过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起“素质教育”的模式,才能最终实现“转轨”。教育的外部因素指相对于上述内部要素的其他社会因素,如社会的生产力、科技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某些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等。这是“转轨”的外部条件。内因是“转轨”的根据,外因是“转轨”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也要重视外部条件的创造。

      从理论上说,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绝对的,第一性的,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第二性的。这是常识,无需论证。纵观历史上稍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变革,几乎都可以找到教育外部的社会原由,不受外部社会因素制约的、纯粹的教育内部改革几乎是不存在的。

      从实践上说,“应试教育”有悠远的历史渊源。李岚清同志在视察汩罗教育工作时的讲话中援引一位著名教育家的话说,“‘应试教育’跟科举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区别。”〔1〕在“应试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论述过它的合理性、必要性,或设计过它的模式,相反倒是受到方方面面的批判。即便是在科举时代,“应试教育”也受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抨击。新中国成立以来,“应试教育”一直是批判和改革的重点.柳斌同志指出:“几十年来,为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摆脱其消极影响,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出路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文革’10年,大学停止招生,当然也就不存在‘片追’问题。‘文革’后,恢复统考,‘读书无用论’消失了,但是‘片追’又复燃了。而且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2〕笔者认为,“片追”、“应试教育”批而不倒,纠而不正,其原因在于以前这方面的批判、改革重在教育内部的反思、建构,对教育外部的社会根源视而不见或无能为力,因而其效果总是局部的,有限的,稍一松劲,又会出现回潮、反复,或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继续危害教育。因此,探讨教育“转轨”的外部因素,为教育“转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是必要的。

      二、教育“转轨”的促动因素

      所谓教育“转轨”的促动因素,是指来自社会的那些要求并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因素。这是实现“转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社会促动因素,“转轨”只能是局部行动,或少数人的主观行动,成不了气候。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是大量的,不仅要有各种专门人才,还需要各行各业的熟练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才。现代社会生活具有快节奏、重效益、讲法制、重合作等特点,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为迫切。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腾飞,科技突飞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新的经济体制,要求新一代人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和适应性,能抓住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合作精神、法制观念、环境意识。显然,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是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实践进一步深化的表现,是大势所趋。

      三、教育“转轨”的逆动因素

      教育“转轨”的逆动因素是指那些引起教育异化的社会因素。正本还需清源,要实现教育“转轨”,就要设法消除或削弱教育的异化源。

      教育异化的直接原因,是以选拔为目的的层层考试。从功能上分,考试有诊断性考试,合格水平考试,选拔性考试等种类。前两种考试是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或手段,属于教育的内部因素,这里不作讨论。选拔性考试不纯粹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服从于社会选择人才的需要,受到社会的价值观、人才观,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制约。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养士”和“取士”的说法”〔3〕。“养士”属于教育范畴;“取士”则是选拔和使用人才。两者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选拔本来不是教育的职能。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本身可以不要选拔性考试。选拔考试所以对教育产生异化作用,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试本身的片面性,它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人的素质;二是人们对选拔结果的追求。选拔结果包含着某种社会地位、资格、利益因素。由于这两个原因,选拔考试一方面是追求某种社会地位、资格或利益的“敲门砖”,另一方面又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由此而生。

      显然,取消选拔考试,对消除教育异化的根源、实现教育的返本归真十分重要。但取消选拔考试又会引发其它社会问题。李岚清同志在讲到重点中学的招生问题时说:“那么重点中学怎么招生?一个凭分数,一个凭条子,一个凭钱。三者比较还是分数公平一点。”〔4〕取消选拔考试,条子和钱就要发挥作用,带来社会的不公正和腐败现象,最后会给教育带来灾难。因此,笔者认为只能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克服其片面性;二是弱化,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作些调整,以减少选拔考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在现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