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素质,造就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关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也赋予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新的内涵。当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而且日益重视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教育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造就具有新的时代特质的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的特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1〕。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体现了受教育者与现实社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离生产劳动,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使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进行再思考,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从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作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理解马克思上述命题及其相关论述,除了对其时代背景、立足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外,笔者以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的着眼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之后,机器作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使得工厂工人不可能象手工工场的工人那样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掌握物化在机器上的生产原理和工艺,客观上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的专门场所——学校学习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原理和技能。社会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科技知识的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与此同时,随着机器的使用,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批儿童、妇女到工厂去做工,童工制度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过度的劳动,根本没有发展智力的时间”〔3〕。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着眼于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的历史高度,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代表工人阶级为争取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也只有“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获得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次,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资本家根本无视劳动者个人身心的发展。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来估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意义,指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青少年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乎规律的趋势”〔5〕。从而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以及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和深远意义。“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它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履行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6〕。 再次,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还有赖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的全面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共产主义必将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生产,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需分配,消灭了货币关系,消灭了阶级对立、阶级差别以及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未来社会里,没有全面发展的有高度觉悟的高素质的人,是难以想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同时,着眼于未来社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精髓所在。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从总体上来说,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大起大落、忽左忽右的问题,失误不少,教训也是深刻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搬硬套苏联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封闭式的课堂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往往用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代替专业课内容与科技性、工艺性劳作的自然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脱节。60年代中后期直到70年代末,又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服务、把劳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劳代教,以劳代学,更有甚者,把劳动作为改造知识分子和惩罚学生的手段,失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来意义。80年代以来,纠正文革期间的极端错误,恢复了文化考试和重点中学等教育制度,国家的正常教育秩序得到恢复,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工农,鄙视劳动。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分低能,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不受社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