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域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旨向及实现路径

作 者:
龚洪 

作者简介:
龚洪,男,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含弘博士后(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交叉学科的整体性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相应的复合型教师作为人力资源保障。鉴于交叉学科知识整合逻辑和教师角色定位观,可将交叉学科的师资类型大致分为跨科际师资、多科际师资和独立型师资三类。在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境遇上存在跨学科教学整合力培养显弱、多科际教研创新力培养疲软、跨科际协作教学共情力培育缺乏等问题。在培养路径上,应恪守交叉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愿景、强调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技能培养、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师德师风教育情操,从聚合科际间的交融能动力、善用多学科资源共享法则、培育多科际协同共振情怀等方面,提升复合型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共情能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学科门类建设结构,并将“交叉学科”作为新兴学科门类予以增设。随后,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21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增设“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并对其学科设置的程序、条件、授权、质量、任务以及管理方式等做了明确规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1]。从这一角度出发,“交叉学科”门类建设被提升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属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范畴,具备“学科划分的根本性变革”[2]特征。实际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已历近百年,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于1926年提出,意在从学科范畴的研究活动方面对其予以定义和诠解,1937年被《新韦氏大学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补本》收录在册,但真正作为学科术语被广泛运用则始于20世纪中期,随即交叉学科展现出了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3]截至2021年6月30日,教育部公布完成学位授予备案的交叉学科达616个,涉及高校185所。

       目前,学界针对交叉学科研究范畴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体上可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方面进行探究,并将交叉学科界定为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之间相互发生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系列新兴学科,这类新学科既具有社会科学的哲理表征,又具备自然科学的实证挖掘特点。[4]第二种观点则从学科学缘相近认知的内在连续性与发展逻辑进行研究。该观点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体,且在相应的知识连续性认识过程中每个学科只占有一个具体的特定位置,而“交叉学科的产生就是为了使科学认识的这个过程更完善,以此填补人类认识上的空白”[5](P.33)。其中,交叉学科遵循着多科际边缘相近领域的学科建设脉络,具备大科类内部交叉融合的特质表征。第三种观点主要从学科的独立论层级进行探索,将交叉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进行界论,认为交叉学科是由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6]交叉学科通过范式重构和知识创新,成为一个新型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具备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范畴和任务目标。因此,基于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教师法律身份的确定观[7],形成了三种复合型教师培养类别,即基于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之间大交叉融合生成的“跨科际复合型教师”、基于自然或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学科分支交叉融合生成的“多科际复合型教师”和基于技术与科学建设交叉融合在形成独立学科系统下生成的“内生式复合型教师”。[8]面对交叉学科这场新的学科建设革命,学校除了要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定位、价值、边界、方向、知识体系等进行重置和重思外,还需要为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的复合型教师。

       回顾复合型教师的培育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观”主要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多元性发展,意在通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能力建设,破解专才教育无法培养出符合多科际人才诉求的现实境遇。我国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理念脱胎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旨在强化具备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多学科专业知识雄厚、跨学科技能高超、整体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9]所以说,培养复合型教师以及建构其体系是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高水平创新型教师培养旨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革新、教师专业发展之需的时代之举。当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与交叉学科建设高度关联,呈现为跨学科的多科际协同发展模式。[10]当然,现行政策对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做了明确规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系列政策提出建设“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为复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设置提供了基本旨向。可见,如何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立足于交叉学科的多科际知识结构特质是其“先手棋”。因此,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共同解决新科学问题的情况下,复合型教师培养也面临着多科际知识重构和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双重挑战,亟须从交叉学科的复合型样态对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重新建构。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复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现实境况为切入点,探究交叉学科视域下我国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基本原则遵循,从多维层面构建其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理路。

       二、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境遇

       从教师培养要素的视角看,复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诉求、人才需求、学科调适的变化亦有所差异,特别是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高水平、创新型、跨科际复合型教师培养的旨向越来越明晰。当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复合型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整合力培养显弱、多科际教研创新力培养疲软、跨科际协作教学的共情力培育缺乏等问题。

       (一)复合型教师培养的跨学科教学整合力显弱

       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知识结构往往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构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多学科性、跨学科性以及知识系统的综合性。而且,这些特点是立足于有效解决众多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革新、学科建设等共有复杂问题而产生的。比如,西部某大学的化学交叉学科教师人才培养明显融合了植物化学、矿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多科际知识内容。由此可见,这种跨学科知识结构不管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建构,还是学科内部的纵向融合交叉,都给复合型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整合力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在交叉学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教师跨学科教学知识重组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彰显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多科际教学整合能力旨趣。[11]实际上,受制于传统师资培养模式固化思维的影响和制约,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短缺,简单重组现象严重。加之交叉学科呈现出的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解决交叉融合问题的意旨与任务,使得复合型教师培养必须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范畴。这就要求在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应根据跨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有机整合诉求,切合适宜地调适、更新、修正和创新原有教师培养的培训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