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在5G环境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是人机融合,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初始于数据化,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将事实、信号或符号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并产生意义以改进教学;发力于网络化,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实现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加速于智能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过程中的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和各类智能化教育服务的实现。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网络化向智能化跃进的重要历史节点,把握好这个节点,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对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新华社,2019);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共中央,2019);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2022)的要求。 平等地面向每个人(公平性)、适合每个人(个性化)、伴随一生(终身化)、更加开放灵活,是这几个重要文件的共同核心词,也是教育数字化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往哪里转、怎么转明确了方向。 一、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复杂系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容和取向不像绝大多数行业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那么简单和直接,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对教育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书育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上。 (一)数字化不仅赋能教育更是重塑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对现有教育的改造,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想象,如何把握未来教育的走向对充分认识和发挥数字化的作用非常重要。3000年前学校诞生,这是人类第一次教育大变革。人类开启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明传递历程,知识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文明进程大大加速。但能够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在很长时间里只有人口的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是极为小众的教育。300年前,工业革命到来。大工业生产对每个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提出了具备现代科学常识的要求,同时也为提供这种知识的教育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这是人类第二次教育大变革。班级授课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使得大规模、大众化教育得以实现。但是,这种教育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教育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统一化、单一化道路,标准的答案、统一的节奏、单一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人的个性化和自由性发展。尽管几百年来人们进行了各种努力,力图通过学分制、选修制、走班制、弹性授课制等多种方式缓解和抵消班级授课制带来的标准化弊端,但总的说来只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要通过已有的制度和模式打破标准化教育定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数字化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数字化教育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为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到来提供了变革的力量。 数字化教育首先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泛在学习新形态;其次是打破了一门课、一本书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为学习者广泛吸取和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第三是打破了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相伴数年不变的局限,通过各种学习社区的建立,交往空间大大拓展,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可以听取每位老师的课程,每位老师可以服务于每位学生;第四是打破了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数字教育实现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是自适应学习技术的运用,它通过构建揭示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知识图谱,测量和诊断学习者的已有水平,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在反复测量、推送、学习、反馈的过程中,把握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①,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满足学习者的成就感,建立学习者的自信心,使每个人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上海市“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和“一个学生一条路径”(徐瑞哲,2021)数字化行动是这一技术初步运用的一个案例。它力图按照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基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让每位学生拥有自己专有的“课程表”;对学生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定义、量化和评估,通过分析学生多模态有时序性的学习数据,预判学生学习状态,为每位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路径,以实现“因需导学”。 (二)教育数字化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教育数字化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取得明显成就,没有像在工业、金融、物流、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那样取得巨大成功。而且数字化在教育上的运用还经常受到怀疑和诟病。为什么呢?这是由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 前面我们说,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运用,这是从外延说的,但并没有揭示教育数字化的本质。从内涵说,事物的本质体现在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内在联系、必然联系的特殊性之中。在大多数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人参与的程度越低,就越便利、越高效、越精准、越成功;如果能够彻底代替人,那就是数字化的彻底成功。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而人的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作用,通过人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变化。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了。数字化如果仅仅是联结客观数据,不能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不能激活人的脑神经机制,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人和机器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教育数字化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