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战线疫情防控和停课不停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接受了媒介技术是教育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开始关注其对教育组织体系和实践方式的影响。然而,多数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并未意识到媒介技术对教育的“道”正在产生深刻影响。笔者认为,这是造成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新瓶装旧酒”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教育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道”就是知识观,即对知识本质属性的认识。知识观是教育的认识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性问题,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乃至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同时,知识观也是影响学习观和人才观的重要因素。 知识观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与媒介技术环境密不可分,人类教育史上的二次重大教育技术变革,即从口耳相传到手工抄写、从手工抄写到活字印刷,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改变了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推动了知识观的进步。今天,人类正在经历从电子传播到数字传播的重大历史变革,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还改变了知识的表征形态、记录载体、类型划分和传播方式等。因此,认识知识的新特征,揭示知识的新本质,进而促进知识观的进步,是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理论界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二、媒介技术视角下知识的“技术”发展史 1.知识与媒介技术的关系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二元认知论将世界划分为物理世界(世界1,即认知客体)和主观世界(世界2,即认知主体)的狭隘认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是人类第一次将认知客体与知识区分开来,揭示了人类表征出来的知识世界与真实的物理世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事件)的区别。郭文革(2022)提出媒介技术就是波普尔所谓的“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的建造工具,并认为媒介技术是一种“元认知”框架。笔者认为,郭文革教授提出的媒介技术“元认知”框架揭示了媒介技术与知识间的关系,为梳理知识的“技术”发展史提供了思路。媒介技术决定了人类表征认知客体的能力和方式,决定了客观知识世界的内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客观知识世界的内容会不断变化,其最理想的状态是客观知识世界与物理世界完全吻合,即人类有能力将物理世界完全、准确、无差别地表征出来。 2.知识的“技术”发展史 笔者按照媒介技术发展的五个时期,从知识的表征形态、传播载体、主要类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客观知识世界的特征,形成了知识的“技术”发展史,如表1所示。 (1)口传时期的知识 在口传时期,文字尚未出现,人类主要通过语言来表征认知客体,人既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载体。这个时期知识的表征形态是口头语言,类型主要包括生存技能和依靠听觉感知的吟诵诗。由于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知识,而人的记忆难免出现偏差,因而该时期的知识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在这个时期,人类尚不能以抽象、分类的方式表征认知客体,客观知识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人类仍处于对物理世界懵懂认知的阶段。 (2)手写文字时期的知识 在手写文字时期,人类拥有了“文字”这一表征认知客体的新媒介。知识的形态从口头语言发展为文字符号,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不再是人,而变为莎草纸、竹简等外化的记录工具。这一时期出现了宗教知识,尽管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力量曾导致了欧洲的“黑暗中世纪”,但手写文字时期的宗教知识也反映了人类在表征认知客体上的巨大进步,同时该时期也出现了“私塾”这一知识的传播方式。在这个时期,文字符号和外化的记录载体孕育了人类抽象的表达方式,虽然受到手写记录效率和传播范围的限制,人类表征的客观知识世界与认知客体间的差距仍很大,但知识表达方式的改进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人类探究认知客体的兴趣。 (3)印刷文字时期的知识 在印刷文字时期,人类表征认知客体的形式仍是文字符号,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机使人类可以将文字记录的内容广泛传播。这犹如思想长上了翅膀,表达的内容和结构越来越复杂,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所表征的客观知识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书面表达使人类可以在文字世界中处理复杂的时空关系,描述外在表象和心理冲突等复杂的人性层面,解释可观察的证据、关系和理论体系等复杂的认知结构。这无疑为人类认识外在的自然世界和交互冲突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段”(郭文革,2011)。印刷文字时期的知识仍是文字符号记录的静态知识,但知识的传播载体变成了印刷制品,该时期也第一次出现了分科知识,诞生了学校。相比手写文字时期的私塾,学校的出现实现了规模化的知识传播。 进入印刷文字时期,人类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空前繁荣,这使得该时期成为人类知识进步的关键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形成了表征认知客体的基本模式,即客观知识世界的分科体系,确立了人类知识传播的主要模式——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和分科体系一直延续至今,未有本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