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区隔与和融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兴杰,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贵阳 550025)。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学批评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批评内部存在线上与线下的形态区隔。这一区隔的形成主要基于媒介场域、主体构成和话语系统三方面的原因。为突破区隔,网络文学批评应进行线上批评的“出圈”和专家学者“入场”线上的和融建构。这一建构有助于开创网络文学批评新格局,推动形成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新局面,对文学批评的整体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经过近三十年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坛最为壮阔的一道风景线。这其中孕育着独一无二的中国经验,亟待我们去归纳、总结。在此态势下,近年来网络文学批评的确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它在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以及意见交流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网络文学批评的内在形态入手分析症结所在,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以求推动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发展。

       一、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内在区隔

       谈到网络文学批评,人们的普遍印象是:相较于繁荣的网络文学创作,它比较滞后、微弱,乃至小众。在深有同感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网络文学批评现场后,我们发现,这一印象的形成,并非全然是由繁荣的网络文学创作映衬出来的,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内在区隔。

       在把握网络文学批评形态时,学界一般采用三分法。如欧阳友权提出,可以按照主体身份区分出三股网络文学批评力量:一是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面对网络文学;二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三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①这“三股力量”揭示了当前网络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即专家学者批评、媒体人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探讨对网络文学批评的认知时,本应兼顾这三种形态的批评。

       实际上,如果兼顾这三种形态的批评,特别是考虑到读者在线批评,我们对网络文学批评将不复前文所述的普遍印象。首先,从人数上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过5亿。②得益于网络交流的便利性,网络文学读者阅读的同时随手一评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如此,读者中评论者的数量十分可观。其次,从评论量上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这一年阅文集团全平台“本章说”(即数字阅读版“弹幕”评论)数量近亿,累计评论量超100万的作品超百部。③读者批评的活跃度,由此亦可见一斑。最后,从内容上看,读者批评也不乏可取之处。尽管读者批评的整体质量是不高的,但我们还是能从恒河星沙般浩渺无尽的话语中发现璨如星辰的精妙点评。例如,读者们对烽火戏诸侯的《剑来》争议很大。针对认为小说中“剑气长城”的章节不够精彩的说法,书友“終餘”在百度贴吧“剑来吧”中写下翻案评论:《人说剑气长城这个章节没有想象里的精彩激烈 我却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中,书友“終餘”提醒我们:

       或许我们要把视线从战场上离开去看看哪(应为“那”——笔者注)些不知道为什么而生 不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们

       有看着阳春面不敢下筷子的汉子

      

      巍巍然剑仙也

       有在城头荡秋千的姑娘 飘飘然剑仙也

       有枯坐刻字城墙的老者 默默然剑仙也

       有善刺杀的老头子 凛凛然剑仙也④

       然后借鉴影视镜头拍摄手法,截取小说中相关的五个镜头,来展现剑仙们的风采与情怀。读完这篇评论,书中故事之精彩可见,作者文笔之美可见,读者读书之用心可见,读者文笔之好亦可见!难怪有人会说:网络文学读者的评论比小说还精彩,透过那些妙趣横生的评论,你能看到千千万万个有趣的“灵魂”。

       结合这几方面来看,网络文学批评尽管无法和网络文学创作相提并论,但体量仍然非常庞大,特别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而言,更是实现了几何量级的数量增长。既然如此,网络文学批评给人的印象即使不能说是前卫的,但也应是大量的、大众的才对。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形成网络文学批评滞后、微弱,乃至小众的印象呢?只是因为我们的参照系是网络文学创作吗?

       显然,网络文学批评滞后、微弱,乃至小众的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在线批评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者说,我们下意识地认为以专家学者批评为代表的批评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批评。因此,上述印象的形成实际内含一种社会整体认知中的价值判断,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实际上默认了一种从传播途径来把握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视角,并由此区分出线上、线下两种网络文学批评形态。所谓网络文学线上批评是指首先发表于网络媒体,且主要在网络平台传播并产生影响的网络文学批评。或者如欧阳友权所说,“是指在网上由网友就网络文学作品或网络文学现象所作的随机性、感悟式、点评式批评和议论”。⑤而所谓网络文学线下批评则指那些首先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等非网络媒体,并在相应的社会场域产生影响的网络文学批评。对照主体身份区分的网络文学批评形态,前者主要指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后者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和媒体人的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的形态区分构成网络文学批评的内在区隔,而这种区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评价网络文学批评时的“审视眼光”。那么,网络文学批评为什么会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区隔呢?这一区隔又为什么能影响我们的审视眼光呢?

       二、网络文学批评形态区隔的形成

       对作品的批评是一种趣味判断。在文化社会学看来,趣味是被分类甚或区分开来的,它们与“经济和社会条件,与社会空间中不同的可能位置密切相关,并由此被严格纳入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特有配置[习性(habitus)]系统中”。⑥这一认识将文化领域视为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场域,趣味的区分作为这种博弈的结果,也就内含着社会等级的区分。现实地看,区分也起到了一定的“间隔”作用,使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得以保留各自的独特性。虽然在一般性的社会认识中,相较于精英文化趣味而言,大众文化趣味往往被认为不够高雅,但大众却在自身所属的文化圈层内自得其乐,并使自身的文化趣味延续、传承。就此而言,趣味“区分”的存在也意味着文化“区隔”的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