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知觉论冲击下的图像再现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殷曼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西方美学、艺术理论、视觉研究,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哲学系(210046)。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从近现代知觉心理学、哲学、艺术理论研究的走势来看,不同时期特定的视知觉解释范式往往与既定的图像研究及视觉研究阐释模式有着深刻的呼应关系,而以吉布森为代表的直接知觉论便是当代很值得重视的一种。论文论述吉布森三个核心观点,并主张以此途径重新发现并思考图像观看经验中的三个问题。其一是当代图像再现研究中核心的二维图画、三维世界的视觉经验差异及相互关系;其二是新视觉图式,尤其是最初的视觉图式如何获得;其三则是通过观看图像实现视觉沟通共享何以可能?这些问题的发现或重新思考不仅推动了当代图像再现研究,同时也呼应了一种视觉生态主义与现象学的视觉研究路径。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从近现代知觉心理学、哲学、艺术理论研究的走势来看,不同时期的视知觉解释模式往往与既定的图像及视觉研究阐释模式有着深刻的呼应关系。19世纪中叶,知觉心理学家赫姆霍茨所开启的间接知觉论是其中一种,他假设神经系统信息处理过程所采取的一种符号论模式。这种模式假设,在外部事物刺激与观看者所意识到的知觉经验之间存在着断裂,它们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观看者之所以能“看到”什么,是因为其先在的经验、记忆、想象、思维介入了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这种解释在很长时间里都被广泛接受,为视觉怀疑论下人们从建构论出发考察视觉及图式问题提供了依据。不过间接知觉论解释模式的问题在于:其一,视觉问题在此假设下有被转化为符号问题的危险。其二,这种假设难以解释介入知觉过程的最初图式是如何形成的。贡布里希是将知觉心理学引入图像再现研究的关键人物,而他的图式观其实已经体现出这一困难。贡布里希认为,最简单的图式所提供的内在秩序感是艺术的基础,最初图式是从假设开始的,而“作简单假设的能力是我们能学得知识的唯一基本条件”(贡布里希5)。尽管贡布里希认可知觉主动探索世界并纠正图式的能力,但最初的秩序感与图式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依然是悬置而虚浮的。

      当意识到这一点,知觉问题便可以再次成为考察的起点。它对应于人们对一些切身体验的反思,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眼中的世界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所编织的意义秩序,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触摸,我们所见与环境的关系?知觉心理学家吉布森问道:我们怎么解释当一个人失明或闭上眼睛时,那一连串的视觉景象会消失?这一疑问似乎暗示着我们的观看与外在世界最基本的互动关系,也指向艺术实践发端之初的人的观看、描绘行为与世界之间最纯朴的某种关系。因此,相对于间接知觉论所指向的人化世界,吉布森对于“我们如何获得对一个具体的视觉世界(Visual World)的经验”(Gibson.The Perception 3)的追问或可成为新一轮思考视觉问题的起点。这或许就是他所开创的直接知觉论(direct perception theory)、又称为生态视知觉论(ecological theory of visual perception)的意义。从最基础的空间感与秩序感如何建立开始,吉布森探讨了人的知觉系统与环境互动中所提供的可能性。

      吉布森并未过多涉及艺术问题。不过其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图像及视觉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些阐释模式转向却颇有价值。20世纪,除了视觉建构论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视觉行为与世界之关系,以及相应知觉经验性质的美学观。这既体现为以分析美学家沃尔海姆为代表的图像再现观对一种特殊视觉经验的关注,也体现在现象学研究中对图像意识与知觉经验的新理解中。就前者而言,这其实是发现一种新的观画方式。在此观看方式下,观看者同时意识到画布本身与图像再现的内容,而且,意识到画面本身的构型因素是观看者能识别再现内容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被概括为视觉意识双重性,或知觉双重性。在此发现下,我们或可在观画中重新安置图画在世界中的位置,并设想观看者无需借助概念等因素,便能通过观看本身获得某种抽象图式的可能性。同样,尽管理论渊源不同,但在胡塞尔对图像意识结构的分析中,在梅洛-庞蒂对知觉经验的讨论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与沃尔海姆等人观点的接近之处,还能看到更为具身化的视觉性构想。就此而言,吉布森的理论对于我们深入探索上述阐释模式转向何以出现是有参照价值的。这并不是说直接知觉论直接影响了上述两种视觉观,而是想指出:美学、艺术、认知科学、心理学的视觉研究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相对一致的新倾向,这或许暗示了某种理解模式上的变化。因此,通过对知觉心理学中相关成果的梳理,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到背后一些核心问题的意义,以及这些问题得以被注意到的契机及其现实基础。当然,如果深究当代图像再现研究与现象学的视觉研究,它们与知觉心理学的某种联系是能追溯到的。

      鉴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基于吉布森的“视觉世界”与“视野”、不变量结构、知觉系统、信息拾取这些关键概念,围绕与这些关键概念相关的图像再现及视觉研究的核心问题来展开讨论。

      一、三维及二维视觉经验差异与反思图像型观看方式

      吉布森的讨论始于一个典型的视觉难题,即如何看待二维的视网膜图像与视觉“所见”的三维景象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看到三维景象的机理是什么?“考虑到眼内图像的贫乏,人们如何解释视景(sight)的丰富性?视觉(Vision)取决于视网膜图像(retinal picture)。但当与结果相比时,图像看起来是多么不充分啊![……]物理环境有三个维度;它由光投射在二维的灵敏表面上;然而,它是在三维中被感知的。如何在感知中恢复丢失的第三维?”(Gibson,The Perception 2)之所以追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吉布森发现,当注意力分别聚焦于二维图画与三维空间时,其视觉经验是有异的。这直接推动了吉布森对视觉世界与视野的辨析,以及对知觉与感觉关系的新思考。

      吉布森注意到,眼睛的观看其实涉及两种视觉:即有关视觉世界的经验与有关视野(Visual Field)的经验。

      观看视觉世界的经验指的是观看者在现实街道、建筑、山川等场景中所“看到”的内容。在这些第一手知觉中,我们其实不会真的像看画一样去看。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刺激视网膜的光线、光的亮度与色调。视觉世界因此是这些因素所构成的世界,其“最基本的属性似乎是:它在距离上延伸,在深度上建模;它是直立的、稳定的、没有边界的;它是彩色的、有阴影的、被照亮的、有纹理的;它由表面、边缘、形状和空隙(interspaces)组成;最后,最重要的是,它充满了有意义的东西”(3)。这里的列举总结了视觉世界的诸多特征,其中也包含距离、深度、空间感,但这已并非抽象几何意义上的空间,而是由许多其他因素所支撑空间感,即我们能感知到的纹理、梯度、形状、空隙等。在吉布森的视觉世界经验中,这些是令距离、深度等空间感得以形成的因素,也是我们的视觉经验得以形成的恒定背景,吉布森称之为看待视觉世界中的“对自然或空间世界的感知”(10)。吉布森也提到了“由物体、地点、人、信号和书面符号组成的世界”(10)。不过,他主要研究的是前者。

      视野所涉及的视觉经验则是另一种观看方式,它以看图画的方式看物体。这类似于单目透视,眼睛聚焦于某个物或焦点上,并把注意力放在目之所及的景象上。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便会看到一个接近于图画的场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