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炎秋(1953- ),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以现在的形态、内涵和外延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它的影响与作用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表现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个方面。辩证地看,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247(2022)02-0002-12

      DOI:10.15990/j.cnki.cn11-3306/g2.2022.02.016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有资料,毛泽东第一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身份就文艺问题发表讲话是在1936年,这一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就文艺问题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①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建构起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其文艺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文艺与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1949年后,成为全中国文艺和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影响中国文艺和文学理论长达40年,并且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塑问题,相关的讨论还不多见。本文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所谓“形塑”,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对另种思想、理论的影响与作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以现在的形态、内涵和外延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它的影响与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②总书记的这段论述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四个主要方面。文学理论的构建也是如此。本文探讨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指导思想的形塑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③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始于1898年,这一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胡贻谷根据英国学者克卡林《社会主义史》翻译的《泰西民法志》,第一次在中国绍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始为中国人了解则是在1903年。这一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由赵必振翻译的日本学者福井准造所著《近世社会主义》一书,其《加陆马陆科斯》一章不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而且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中国,还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早期领袖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存在三大先天不足:一是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没有明确的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意识;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和美学思想方面的知识与修养有所不够。④这些不足在毛泽东1935年成为党的实际领导人后逐渐得到克服。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核心,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系统完整的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方面完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方面也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就指导思想而言,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核心与指导地位。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⑤习近平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如此。但在建党早期,党的领袖人物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一思想。陈独秀拘泥于他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二次革命思想,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虽然他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但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统率问题。李大钊1920年后的主要精力放在革命活动与历史研究之上,对于文学基本没有涉及。瞿秋白晚年比较重视文艺问题,但这时他已离开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对中国革命缺乏总体把握,没有条件有意识地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自然也无法明确提出中国文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毛泽东的肩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就已明确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940年,他也曾强调指出:“现时中国革命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⑦这里的“共产主义思想”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建国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指导与核心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分不开的。

      其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些机械的教条,不分时间、地点,不问具体情况,拿来就能运用。恩格斯曾反复申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⑨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⑩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指导中国革命的作用。毛泽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二者结合的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1)这段论述不仅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而且说明了如何结合的问题,即根据中国革命的需要去学习和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原理与方法落实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上来。毛泽东还引用中国成语“实事求是”,对二者的结合做了形象的说明。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2)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实的认真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行动的依据,指出行动的方向。这实际上指出了两结合的精髓。毛泽东文艺思想本身就是两结合的产物。比如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要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以贯之的红线。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一方面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这条红线,一方面又结合了中国国情。因为在中国,工农是国民的主体,而兵是穿军装的工农。工农兵构成了人民的主体,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主体。在当时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比提文艺为人民服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需要。“两结合”思想的提出,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原则与方法上的指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