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批评的要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学批评投寄许多要求与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加强可从其六大要素着手:一是对文学作品或相关现象的独具只眼的艺术发现,二是借文学作品评论而表达社会关怀,三是通过文学作品而接续传统链环,四是拥有艺术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公心,五是呈现批评者的独特批评个性,六是自觉地成为作品艺术世界通向读者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使者。艺术发现构成文学批评的起点,社会关怀、传统链环、艺术公心和批评个性等共同构成其同时展开的四条路径,而融合使者则是文学批评的目的地。如果批评者们都自觉向上述要求靠拢,就可以形成新的文学批评合力。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字号:

       在当前,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化艺术行业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一方面,它受到国家的空前重视和社会的热切关注,被托付“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②的任务,需承担“褒优贬劣,激浊扬清”③的职责,而这些行业任务和职责不仅包括促进文学创作、推出精品,还涉及提高读者审美品位和引领社会审美风尚等,可谓使命重大。另一方面,这种空前重托和殷切期待本身,在无形中也会引发或加重文艺创作者和相关社会各界不无道理的疑虑或担忧:做文学批评的人真的能承担这样重大的使命吗?即使有极少数创作者能做到创作和批评兼擅,但那么多做文学批评的人连自己都不搞创作,怎能发挥“引导”创作的作用呢?他即便懂创作,难道就可以因此而自动获得对他人创作“说三道四”的资格?更何况在当前,在新兴媒体空前发达而自发的网络文学评论业已异常丰盛的情况下,作为行业的文学批评应当怎样做才能从网络文学评论的海洋中凸显出来并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确实需要一番新的思考和探讨。再往回说,人们可能还想到鲁迅当年的要求:“有害的文学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④他希望批评家或评论者自觉地以“铁栅”的强硬姿态,将那些“有害的文学”统统阻挡在外,还进一步“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⑤这就对文学批评家提出了褒奖优秀者、谴责和阻挡有害者、贬斥劣质者等多重要求。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都不低,都是文学批评者需要奋力应对的多样而又复杂的挑战性课题。这里打算根据自己已有的多年从事文学、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门类批评实践的体会,适当回顾所了解的文学批评家及其评论文字,结合需要做的评论行业工作,将其中一些问题提出来交流和讨论,算是对当前做文学批评的一种初步理解和期待吧。⑥

       为让讨论更集中,笔者尝试从代拟的读者对于文学批评著述(文章或著作)的期待视野看,有价值的或优秀的文学批评行业著述应当具备哪些必要的品质,特别是要素。不过,在谈论文学批评的要素之前有必要先考察其前提,这是从事文学批评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具体地说,有必要先为文学批评设立一个前提,即对于文学作品这个核心对象作评论,也就是必须先有文学作品,再有批评者对它有感而发。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在过去,文学批评的最基本前提都在于对文学作品或相关现象有感而发,这些作品可以是诗、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纸质的或电子的)。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正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工作。而在围绕文学作品这个核心对象时,还可以向相关的文学家、文学创作过程、社会语境、读者、文学史相关环节等加以拓展或延伸,乃至进行相关跨时空文学家比较、跨文化文学作品分析及文学作品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改编的得失等。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必须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并对其加以评说。可以说,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无异于言之无物或无的放矢之论。丧失文学作品或相关文艺现象这个“物”或“的”,也就几乎等于丧失文学批评本身了。正是依托这个前提才可能谈论文学批评的要素。不妨把拟想的当代读者有关文学批评的行业期待简称为文学批评的要素。简要地看,文学批评的要素有如下方面:艺术发现、社会关怀、传统链环、艺术公心、批评个性、融合使者。下面就文学批评的这六个要素作简略而粗浅的论述。至于文学批评中的其他问题,如指导思想、批评标准、批评方法、批评传统、文体写作等,并非不重要,但因不在同一层面上,故需另行讨论。

       一 艺术发现

       对于作为文化艺术行业的文学批评来说,只是对文学作品有感而发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作品或相关文艺现象时,虽然可以体现出勒内·韦勒克所谓“理性的认识,或以这样的认识为其目的”,“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是文学理论”⑦等特点,但毕竟更应当表现出评论者的独特的艺术发现。艺术发现在这里是一个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概念或思想,又不同于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概念,但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间性概念,是指文学家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洞见而对生活素材中人生真理蕴藉的直觉式提炼、概括和创造。这里面虽然潜藏着某种审美理性、思想或智慧,但核心是一种审美体验或审美直觉,是对文学作品中蕴藏的人生真理的瞬间领悟。这用中国古典美学观念表述,就应当是一种“感兴”状态:“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亦有其例。如常建诗云:‘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⑧这里把“感兴”视为人生审美体验中的“至感”,也就是最高程度的审美体验或审美直觉方式。有了这种“至感”,常建的《江上琴兴》和王维的《哭殷四诗》才能产生,它们分别传达出诗人的江上鸣琴体验和对亡友的痛悼之情。再看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一联,来自诗人对锦官城雨水丰沛与繁花盛开之间关联的切身体验和想象。特别是其中“红湿”和“花重”两组词语的使用,共同传达出诗人对于日常生活情景的细致而独到的艺术发现:雨后满城盛开红艳艳、湿漉漉和沉甸甸的花。这就把雨后锦官城鲜花的鲜艳色彩、超常湿度及异常重量等蜀地植物地缘特征,简练而又形象地勾画出来,展现了对于蜀地植物形象背后的地缘美学密码的传神之功。

       艺术发现正可以成为文学批评与文艺史、文艺理论著述的明显区别之一:文艺史、文艺理论著述可以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价暂时搁置起来,分别埋头于对其相关史实、与文学家身世的关联、与相关文献资料或数据资料的关系等的追踪,以及对文艺理论体系的反思和建构之中,文学批评著述则必须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构成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提出自己的独特观察和评价。文艺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可以在理性的冷峻中隐藏自己的情感判断,但文学批评者却必须直接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或体验;而这些携带有主体情感或体验的独特观察和评价的基础,正是独到的艺术发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