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古代社会变化比较深刻的一个朝代。对此,史学界已有很多探讨,提出多种论断,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宋变革论”,但其论据大多数都忽略了生产力这个根基性问题。漆侠对宋代生产力有开创性系统性研究,①并对宋代生产力在中国古代的水平和地位做过专门论述,认为宋代是最高峰,但对前后代比较、宋代局限性的论述还留下很多再研讨空间,有待弥补。②曾雄生对宋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局限有更全面、更精细的论述,认为宋代农业是最高峰。③方行对清代经济(包括生产力)有很多研究论述,不赞同“宋代高峰论”,认为清代(1840年前)是最高峰,但与宋代比较的内容不多,对生产力发展质量问题重视不够。④许涤新、吴承明等在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对明清生产力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也注意与宋代进行比较,但尚无集中的整体比较和判断。⑤目前的两种代表性《中国经济通史》,⑥实为断代研究的汇编,缺乏贯通性比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史界已发表丰富的研究成果,集大成的代表作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⑦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⑧论述得相当全面精细,但较少从生产力角度进行研讨。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重点对宋代⑨生产力的新发展、局限性、水平三个问题,做进一步专门探讨,在继承、总结的基础上断以己意。本文认为,研判古代生产力发展史,宜以劳动者的生产技术、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三要素为准,兼顾其他。其中,生产工具最为重要。由于此问题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不可能巨细无遗,只能择要论述。疏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宋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局限 宋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对象的扩展 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口数量因统计资料缺乏而难得其详;到汉代,最高达到6千万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长期战乱而下降一半左右;唐代鼎盛时期,最高达到8千万左右;北宋末期(12世纪初),首次突破1亿大关;⑩北宋灭亡后,因战乱较多而下降,到明朝中后期再次突破1亿;到1840年前猛增至4亿左右。(11)在古代,人口的增长和繁多,固然是自然条件优越的结果,主要的还是整体生产力、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结果。 除了人口数量,还要看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宋代通过科举等各种考试(包括“特奏名”恩赐等)而获得“出身”功名的人共有11万左右,目前可考者有4万多人。(12)而参加各级考试的人数要多出几百倍。(13)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也因此大大提高。岳飞虽然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练习弓枪、读书识字,成年后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武将才能。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来看,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识字写字者。(14)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福建路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15)邵武军“所至村落皆聚徒教授”。(16) 中国古代从夏商周至南北朝,农业发达地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到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代“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 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宋代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麦。其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6个方面:(1)水稻品种的空前繁多与选优改良。北宋西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至少有46个水稻品种,其中籼粳稻21个(早稻13个,晚稻8个)、糯稻25个(早糯11个,晚糯14个)。(17)仅南方12种宋代方志记载的水稻品种就有212个,比西晋《广志》所记载的南方13个水稻品种增加近16倍。(18)西晋《广志》记载的13个品种均属早稻。“唐宋时代形成了早、中、晚稻的不同品种类型。”(19)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的推广,对于南方北方所有旱地高地稻作生产带来广泛的积极影响;耐水早熟高产的“黄穋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在宋代“这场农业革命之中,早熟稻起了主要作用”。水稻品种的增多,主要是广大农民人工选择、积极优化的结果。(20)稻作比粟作和麦作产量高一倍左右。(2)土地垦耕整理技术的进步。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使南方低湿和丘陵地区都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发利用。汉代北方土地垦耕的最普遍技术是使用长直辕犁的“二牛抬杠”,一般需要两头牛、一到两个人。唐宋时期改进发明的“江东犁”(曲辕犁)垦耕时一般只需要一头牛、一个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3)种植技术的巨大进步。唐宋以前主要是撒播,浪费种子,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节约种子;复种指数显著提高,从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发展到比较普遍的一年两熟——二作制。宋代“稻麦复种”有明显发展。(21)(4)中耕与田间管理的细化。在这方面,南方进步明显,尤其是“圩田”“梯田”“烤田”和先进水利器具的推广,使农田保水、浇水和排水得到空前改善。(5)造肥施肥技术的巨大进步。“反映六世纪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齐民要术》除了绿肥外,很少谈到大田施肥,反映南宋江南农业生产的陈旉《农书》则处处强调施肥的重要性,无论是水稻秧田、冬作麦田,或是种植桑麻蔬茹的土地。施肥方式有基肥、种肥和追肥。肥料种类也有增加。”(22)宋代陈旉《农书》首次对以前传统的“多粪肥田”观念提出批评和修正,指出用粪犹如用药,应该“得其中”,合理施肥,“成为中国施肥技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发展”。(23)(6)从“火耕水耨”到精耕细作。唐宋以前,长江流域的水稻种植技术还大都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阶段。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自然力,简单粗放,最大缺点是土地利用率低。唐宋时期形成精耕细作模式,投入人力比较多,最大优点是土地利用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