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现实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炎秋(1953- ),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长沙 410081;杨旭(1991- ),陕西商洛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江淮论坛

内容提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早期在文学上是浪漫主义者,1843年左右逐渐转到现实主义上来。马克思、恩格斯转向现实主义的原因,一是因为其早期思想的进步和浪漫主义的“不彻底性”,二是由于其所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充分暴露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盛行,三是其哲学思想的唯物性和实践性,四是其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支持现实主义长达50年之久,其现实主义文学观高于当时欧洲现实主义作家和批评家的现实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表现现实的彻底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独立性的肯定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未过时,它对我们理解当代哲学社会思潮,理解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2)01-0163-010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这并不意味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无足轻重。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和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宗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思想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终身都保持了对于文艺的关注与热爱,他们将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阐述,形成了丰富复杂的体系。而在其文艺思想中,现实主义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与19世纪欧洲文艺思想的关系,促进我们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理解、坚持与发展。

      一、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天生的现实主义者。青年早期,他们在文学上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甚至可以说是浪漫主义者。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其一,从理论上看,青年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马克思1835年就读波恩大学时,充斥其头脑的是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1837年夏天,他参加了由青年黑格尔派在柏林组织的“博士俱乐部”活动,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思想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到客观唯心主义。大学读书期间,他曾选修当时唯一健在的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家奥·施莱格尔的《荷马研究诸问题》和《普罗佩尔提乌斯的哀歌》两门课程,思想上受到施莱格尔的影响。浪漫主义重视主观、个体,强调自由等思想在早年马克思的思想中都有体现。如在发表于1842年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马克思用反讽的笔调批判德国当时实行的书报制度,批判当时德国统治者“不愿把自由看作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予的自然礼物,而想把自由看作是明星的特别吉祥的组合所带来的超自然的礼物,因为他们认为自由仅仅是某些人物或某些等级的个人特性,所以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得出结论说,普遍理性和普遍自由是有害的思想,是‘有逻辑次序的体系’的幻想。为了拯救特权的特殊自由,他们就斥责人类本性的普遍自由”[1]。在同年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批判新的检查令“剥夺了报刊出版者本人的全部意志”。指出:“根据检查令的规定,政府的先见之明、当局的异常谨慎和洞察能力,都应当同内在的、主观的、不由外界决定的品质有关。可是如果浪漫主义的不确定性、敏感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的激昂情绪都变成了下面这种纯外在的现象,即外在的偶然性已不再表现为它那种实际的确定性和局限性,而表现为某种奇妙的灵光、表现为某种虚构的深奥和壮观,那么,检查令也未必能逃脱这种浪漫主义的命运。”[2]127-128在这两段论述中,马克思不仅概括了浪漫主义的某些特点,还特别强调了自由和主观意志,把它们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力。这些看法,无疑是浪漫主义的。马克思1842年还曾写过一篇《论浪漫派》的文章。这篇文章已经遗失①,具体观点无法知晓,但应该与这一时期发表的其他文章观点一致,至少可以说明马克思对浪漫主义曾有过系统的关注和较深入的研究。

      与马克思一样,恩格斯早期也是一个青年黑格尔分子,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结。王春元认为,“年轻的恩格斯的天然素质则更倾向于一位伟大诗人”。他通过对恩格斯早期的著作、遗稿和书信的分析,认为恩格斯早期的文学观和美学思想均是浪漫主义的,只是后来随着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逐步成长,他的思想由对“浪漫主义的热烈追求转向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3]15王春元的论述不仅说明了恩格斯早期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特点,而且说明了其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其二,从文学创作上看,青年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两人都是浪漫主义的。马克思青年早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收录马克思的“文学习作”就达460页,大约36万字,包括《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献给亲爱的父亲的诗作》,录自马克思的姐姐索菲亚·马克思的纪念册、笔记本的《诗作》,以及其他大量的抒情诗、讽刺诗、叙事诗等。在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认为这些诗歌是抒情的、理想的。“对我当时的精神状态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观念和我迄今为止的整个成长过程。”[4]如马克思写给他当时的未婚妻燕妮的三部诗集。在诗集中,马克思把燕妮比作“镶金的宝石,放射出圣洁柔和的光芒”,说她“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他宣称:“我愿在你怀里燃尽烈焰,幸福地安息在你的身旁,活着我们同呼吸,死后我们合安葬。”认为只要他们的心“息息相通”,“我就向整个世界提出挑战,面对庞然大物发出嘲笑,外表魁伟的侏儒将倒地哀号,他的残骸窒息不了我心中的火苗。”[5]这些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激情、浪漫的想象、浓厚的主观性与大胆的夸张,精神与倾向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马克思一样,恩格斯青年早期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写过不少诗歌、散文和戏剧,数量也很可观。②王春元曾分析恩格斯的早期诗歌《贝督因人》《佛罗里达》等,认为:“我们从上述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拓和诗体的运用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分析中,可以大致见出,浪漫主义是恩格斯这一时期(1838-1839年之间)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3]17实际上,从1839到1842年之间,恩格斯仍然创作了不少浪漫主义或带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如他在1840年初至1841年初发表的诗歌《黄昏》《悼伊默曼之死》《圣海伦岛》《夜行》和《皇帝遗骸的迁葬》,1842年写的散文《莱茵省的节日》、讽刺叙事诗《横遭威逼但又奇迹般地得救的圣经,或信仰的胜利》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