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评价的方法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永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政治制度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制度评价应当站稳本国立场。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个好制度,实践是最终的裁判者。实践标准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社会和谐标准,三者内在一致,共同表征实践的不同侧面。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体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高标准;社会和谐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治理效能上的集中体现,是好制度的重要标准。政治制度评价,须坚持进步与正义相统一,进步优先于正义,反对抽象正义论;坚持效果与动机相统一,效果优先于动机,重视主观预期,关键看效果;坚持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统一,总体标准优先于个体标准,不为个别意见所左右;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统一,反对西方中心论。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本质上都与政治制度评价的原则、标准相关。如何评价一个政治制度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实践标准的最高权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

      一、政治制度评价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政治制度评价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制度完善的关键环节,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具体包括: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要从物质生产关系中去揭示;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既不能输入,也不能输出。

      (一)从物质生产关系中揭示政治制度的奥秘

      物质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存续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制度建立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制度评价不能脱离这一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列宁也指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②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体现为建立在特定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阶级统治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推动力量,也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本决定因素。

      从物质生产关系认识政治制度是制度评价的首要原则。正确评价一种政治制度,要求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③政治本质上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是阶级矛盾运动的外在呈现,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纯粹的政治关系与政治活动。因此,政治制度评价既不能简单停留于表象,也不能囿于抽象的原则来解释政治本质问题,更不能从观念、原则、本本出发去加以评判,而是要把政治制度置于更深厚的基础上加以剖析,找出政治制度背后的物质动因。这是把握政治制度的重要前提,也是揭开政治制度面纱的关键密码。政治制度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产物,归根到底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决定于客观现实条件。就此而言,科学评价政治制度就必须准确把握制度背后的物质因素,揭示物质关系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④这段话指出了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揭示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政治制度是客观力量运动的结果,而非人们随意选择或超人力量创造的结果。一定的政治制度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⑤这句话揭示了隐藏在政治制度背后的真正奥秘,即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人们主观臆想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受制于经济基础的状况。换言之,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制度,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物质条件下创造,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现实生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⑥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人们不能超越生产关系来任意选择制度,不能把制度模式视为主观想象的产物,更不能脱离特定的物质生产关系去复制他国制度模式。

      当然,政治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变化,但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能同步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上层建筑往往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恩格斯曾指出:“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立即发生相应的改变。当社会日益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时候,国家制度仍然是封建的。”⑦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同步发展、同向变动是理想,滞后往往是常态。

      (二)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制度是历史的衍生品,随着时代变化而呈现新的形态;制度又是具体的存在物,在一定条件下拥有独特的存在样态。制度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之中,任何制度都必须与它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历史阶段而抽象评价制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是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必须将政治制度置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来全面考察、整体评价。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因而总是处于动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列宁指出,要“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⑧这是准确认识世界、有效把握制度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