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揭示出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思想下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探索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一部建党百年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思想,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中国道路不断获得成功的历史。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有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构建与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 马克思(Marx,K.)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构建源于其劳动解放思想。劳动解放即扬弃和超越异化劳动,使劳动逐步复归人的本质,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自由的生命表现”,实现劳动与享乐的同一。[1]实现这一复归,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的解放,不断解放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二是生产关系的解放,就是要建立一个实现人与社会共享发展的美好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3]。所以,劳动解放的实质就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它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规定,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 从劳动解放思想出发,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后,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原则性安排,那就是消除“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这个总体性原则安排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设计首先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第一要义,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美好的社会制度都只能是乌托邦。其次是彻底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从而找到根除“异化劳动”的治本之策。最后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彰显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性,通过社会组织化劳动来培育和建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合作主义等伦理精神和道德文化。可见,马克思所建构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是“以实现劳动解放为政治目标,以共产主义劳动伦理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与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劳动生产组织体系和动员系统”[5]。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建构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内在支撑,需要服务并服从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有学者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四大功能:一是政治宣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劳动教育公开宣示劳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教育是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工具理性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政治接班人培育,锻造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专业化劳动能力的政治接班人;三是社会生产动员,即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实际情况,借助制度化、组织化的教育活动将社会成员引导至社会生产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引导学生理性就业、调控资源流向,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意识形态建构,即建构与社会主义生产制度相适应的劳动伦理和劳动文化。[6] 这四大功能从政治属性上揭示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与资本主义劳动教育的主要区别,也使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创立之初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列宁曾强调,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建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新形式,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7]。列宁的这一判断充分体现了建立新的劳动伦理文化、做好社会生产动员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建构中的突出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8]。“学校在发展年轻一代的体力和智力的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因为热爱劳动是苏维埃人的极为重要的道德特征。”[9]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且是优化社会生产动员、构建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劳动教育的理想社会建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探索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