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现代化之路纪实

——纪念共和国建国60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明远(1929-),男,江苏省江阴市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教育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科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学习前苏联教育学到“文革”中批判前苏联教育学;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教兴国”;从封闭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教育学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中国教育科学正越来越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走向世界。然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还需要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外国教育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实、谋划未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9)04-0005-14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建国那一刻,我有幸亲历其境,参加了天安门的开国典礼。那时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就胜利召开了。10月1日举行开国典礼,我们一大早就到天安门集合,等待伟大时刻的来临。下午3点钟,听到毛主席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便见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那时全场激动万分,大家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60年来,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中,经过风风雨雨,克服了众多艰难险阻,正在迈向现代化之路。

      中国教育科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在纪念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谋划未来。

      我国教育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同时也引进了西方教育科学。起初是为了培养师资,在师范院校开设教育学课程,后来教育科学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就是我国教育科学的发源地。北师大的建立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是同步的。由王国维翻译的、日本立花铣三郎著的《教育学》,是传入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曾连载于《教育世界》第9、10、11号上(1901年)。很快就在北师大讲授。1920年北师大建立了教育研究科,专攻教育理论,教育科学逐渐得到发展。但是,直到解放以前,我国教育科学还是以西方的理论为主,虽然也出现过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等流派,但没有重大的突破。正如黄济教授所概括的,“就当时教育科学的哲学基础来看,大致有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和从前苏联学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又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较大。或者可以说,在思想上影响较大的是实用主义,在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主要的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所谓‘传统教育’的一套。”[1](P127)

      中国教育科学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1949年至1957年向前苏联学习时期;1958年至1966年“文革”之前“左”倾思潮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1976年至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改革开放至今30年。

      (一)向前苏联学习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首先是向前苏联学习。早在1948年秋季,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华北解放区召开各种教育会议,重点讨论中等教育的正规化和东北解放区高等教育改造问题。东北解放区最先开始向前苏联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了“一面倒”向前苏联学习的方针。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验”;“苏联有许多世界上所没有的完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例如:经济学、银行学、财政学、商业学、教育学等等”[2](P4)。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当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曾经旁听过这次会议。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2](P8)从而掀起了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高潮。

      向前苏联教育学习是通过几种渠道进行的:

      第一,通过翻译前苏联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的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继而又连续发表了第十二章《劳动教

      育》;第一章第五节《教育学是科学》等。接着1950年12月和1951年2月由沈颖、南致善等翻译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全书分上下册由新华书店出版,1951年12月又由南致善、陈侠共同修订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发行,该书后面还增列了俄华名词对照表。因为该书由当时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长凯洛夫任主编,因此中国学者把它称之谓“凯洛夫教育学”。其影响之大,至今还有人一直提到它。其他被翻译成中文的,比较重要和有影响的教育理论著作还有:冈察洛夫著,郭从周等译:《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叶希波夫、冈察洛夫编,于卓、王继麟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1953年版;斯米尔诺夫著,陈侠、丁酉成译:《教育学初级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申比廖夫、奥哥洛德尼柯夫著,陈侠、熊承涤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凯洛夫总主编,冈查(察)洛夫、叶希波夫、赞科夫主编,陈侠、朱智贤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版;达尼洛夫、叶希波夫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955级学生译:《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马卡连科著《论共产主义教育》和《父母必读》等等。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办了一份刊物《教育译报》,专门翻译介绍前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