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价值遵循、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耀鹏,中国文联

原文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民族文艺工作是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艺评论不仅是题材问题,也不仅是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大问题。我们要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科学把握当前民族文艺评论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挑战,坚定正确导向,强化主流声音,以精准及时健康的理论评论,构建民族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引导民族文艺创作。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隆重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发有为地开好局、起好步,满怀信心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背景下,今天,我们在拉萨举办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很有意义。

      2021年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在拉萨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汪洋同志代表党中央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①这一科学论断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我们这届论坛确定的主题是“民族文艺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恰逢其时。民族文艺工作,是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影响不可估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条件下,我理解,做好做实民族文艺评论不仅仅是题材问题,也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一个大问题。文艺评论作为我们党领导、促进和保障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民族文艺事业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一、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⑤。在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之中。习总书记突出强调,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⑥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⑦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仅为我们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促进民族文艺工作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⑨再比如,他亲笔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视察调研民族地区时,都对民族文化文艺工作关切询问了解,明确要求加以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这给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注入了强大动能,开辟了广阔舞台,指明了光明前景。

      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社会的繁荣,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艺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塑造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精神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艺是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人们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文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构成,具有培根铸魂、培元固本的性质。开展文艺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佳途径,其价值独一无二,其意义穿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11)“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12)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苗族《亚鲁王》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呈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雄伟气象和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质,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以及今天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文艺在互通、互鉴、互融中交相辉映的风采,正因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无比自信。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从农奴的女儿成长为人民艺术家,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歌曲记录了一个民族从落后走向富强的历史,抒发了西藏人民对党的深情,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纵观我们党领导民族文艺的历史,各民族文艺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既有“各美其美”的自由发展,也有“美人之美”的互敬互爱,更有“美美与共”的水乳交融,广泛而又深刻地融入到各族儿女对中国梦的共同追求中,如同无数涓涓细流,共同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洪流和磅礴伟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