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正向教育”与“反向教育”之分,前者教人走向远方、满怀豪情、争取成功,懂得人生的价值;后者教人返回原点、拥有温情、直面失败,懂得生命的意义。灾难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藐视灾难、战胜灾难,学会向前看、无视生死,而且还要让学生正视灾难、接受灾难,学会往回看、珍惜生命。本文主要从“反向教育”的视角讨论灾难教育及其实施问题。 一、灾难教育的内涵解析 灾难教育不同于安全教育或生命教育,它有特定的内涵。正确理解灾难教育之内涵,是探讨灾难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灾难教育的含义 灾难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Kaori Kitagawa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外的研究文献后指出,灾难教育的概念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是就灾难教育发生的时间点而言,有常规的灾难教育与非常规的灾难教育。一方面,关于灾难和为了灾难的教育多半在灾难发生之前的常规时间里进行,其目标通常是理解危险和风险,以及为灾难做准备以降低灾难之影响。另一方面,应急教育发生在灾难发生过程中和/或发生之后的非常规时间内。在灾难发生之前,要采取降低性和准备性措施;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或发生之后,要采取响应性和恢复性措施。二是就灾难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式教育(formal learning)、非正式教育(non-formal learning)和非正规教育(informal learning)之分。正式教育是指通过公共机构或者是通过得到认可的私立组织提供的机构化的、有意图的、有计划的教育。其中,将灾难教育列入学校课程,就是典型的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是指由民间团体、民众自己提供的教育,比如志愿者提供的教育以及民众彼此相互提供的教育。非正规教育是指发生在家庭、工作场所、社区以及每天生活中的,以自我指导、家庭指导、社会指导为基础的教育。比如,训练人们在地震来临时做到“伏倒、掩护、抓住”三要领,参观灾难纪念地和博物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洪水等级、警报信号、查阅灾难地图等。三是将灾难教育当作教育的子学科。其一是将其当作终身教育一部分,此时它包括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其二是将灾难教育当作公共教育的一部分,此时它超越或超出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与灾难有关的多种形式的、多样过程的、不同场所的教育和学习。 国内的灾难教育研究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才引起重视,但研究并不多。综观已有文献,大致可将灾难教育的概念分为如下三类。一是认为灾难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比如,有学者认为,“灾难教育”是“为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所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②;又如,“所谓灾难教育,就是引领学习者认识灾难、应对灾难、体验灾难并反思灾难的过程,并帮助其在灾难教育中形成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等基本素养”③。二是认为灾难教育就是进行与灾难有关的教育。比如,有学者认为,“灾难教育是指在正视灾难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的关于灾难预警、防治与心理方面的教育”④。三是认为灾难教育是指通过灾难素材进行的综合教育。比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灾难教育,顾名思义,应是以人类遭遇过的重大灾难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珍惜生命,提高危机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品格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应对各种灾难的基本能力”⑤。 从内涵上看,已有的灾难教育既包括灾难前的教育,又包括灾难中和/或灾难后的教育;既包括正式教育,又包括非正式非正规教育;既包括学校阶段的教育,又包括终身教育;既包括学校的灾难教育,又包括社会的灾难教育。但不论“灾难教育”所指为何,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均将灾难教育理解为应对灾难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或民众应对灾难的意识与能力以尽可能地减少灾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研究主要是从“正向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的,即教育受教育者要积极、勇敢、乐观地面对灾难。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直接培育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坚韧坚强、追求成功等品质的教育称为“正向教育”。其实,灾难教育还有另一个视角,即“反向教育”的视角。反向教育是指直接培养学生谨慎细心、悲天悯人、柔弱同情、直面失败等品质的教育。从反向教育的视角看,灾难教育是指通过让学生感受人类遭受的灾难,让其体悟生命的脆弱和人类的无力,藉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其同情心、同理心的教育。通过反向的灾难教育,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进而形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同情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在日常教育中,时常听到中小学教师感叹:当今学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每逢讲到灾难及死亡时,他们不但没有沉默、同情,反而哄堂大笑、相互取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民众将灾难当作笑谈,如将异地地震说成是“地球抖了抖”⑥。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真正的同情心、同理心,很难体会到、意识到他人在灾难中的痛苦、绝望与无助。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没有学校不重视或者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同情心、同理心教育的。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进行同情心、同理心教育的方式不对:它只从正向的角度,以抽象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在面对灾难时,它只告诉学生要藐视灾难、战胜灾难。笔者认为,基于反向教育的灾难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同情心、同理心教育的一种恰当方式,因为它以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灾难中受灾者的状态与需要,其所起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灾难教育的价值 从反向教育的角度看,灾难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体会人类脆弱、无助、痛苦与绝望的一面,进而学会同情、学会关心,感受生命之脆弱与人性之伟大。毫无疑问,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力求成功,但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采用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内容与方式并不充分。这是因为,若学生始终处于这样一种单向度的观念与想法中,就很容易盲目自信、麻痹大意,最终导致遭遇一点儿挫折或困难就无法忍受,进而产生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或者是对他人所遭受的挫折、困难、灾难等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甚至将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取乐的源泉。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乐观自信、坚韧坚强、藐视困难、追求成功,同时还要感化学生,让其感受人类痛苦无助、脆弱无力的一面,学会直面困境、接受失败、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这是因为后者同样是正常生活、正常人生不可避免的。反向教育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人类的脆弱与无力、可怜与无助、痛苦与绝望、困境与失败,让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颤,进而唤醒其心底里存在的同情、理解、宽容、体谅等情感,并借此唤起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愿望,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要去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正向教育和反向教育从形式与功能上讲是互补的:它们各有各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相互挤压,二者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共同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标。正向教育让学生树立理想、顽强奋斗,努力冲向人生顶峰,让人生走得更高更远,学会“把世界看得渺小”;反向教育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直面困境,理解与宽容生活,守护人生底线,让人生走得踏实稳健,学会“把世界看得伟大”⑦。正向教育让学生看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反向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和正向教育一样,反向教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为正如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O.F.Bollnow)所言,“人必须学习带着不安去生活”⑧。通过反向的灾难教育,学生就会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进而敬畏生命;而“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会由于疏忽而伤害和毁灭生命”⑨。总之,“灾难带来的思考是多向度的,只有在灾难面前,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脆弱与人性的伟大,并通过充分展现的生命感受力和超越本原性的生命本真姿态去感同身受地关切远方的他者”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