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亚光,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框架基础上,沈志远、许涤新、陶大镛、薛暮桥、马寅初、千家驹等经济学者围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形态成分、性质特征、主要矛盾、运行法则、发展前途等理论问题以及各类现实的政策问题进行学理诠释和论证推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推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深入研究当时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可为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提供新的素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脉络提供新的视角,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21)04-0025-11

       一、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创新的逻辑主线。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独有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后来若干历史阶段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性探索始于毛泽东在1940年前后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①他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和阶级状况,深入剖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并据此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般纲领:“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②在抗日根据地及随后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中,共产党人不断完善和深化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以及三大经济成分(国营经济,由个体逐步向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经济和中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确立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目标。③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后,在张闻天、刘少奇等人探索的基础上,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完整构想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即将三种经济成分说调整为五种经济成分说,强调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领导地位,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条件方面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引导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向现代化和集体化发展,根据国内国外两种矛盾实行对内节制资本与对外贸易统制政策,并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主张被写入《共同纲领》,由此确定了各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运行机制,确立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全面建设,共产党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纵观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学者们在探讨新民主主义经济话题时,多从党史视角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④剖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政策实践,⑤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探索的重要价值。⑥此外,有不少学者聚焦于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探索、实践与贡献。⑦

       事实上,除了中共高层领导人的重要贡献外,不少认同乃至支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国时期,国内经济学界主要呈现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学说三足鼎立之局面。各方围绕近代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建设性方案。得到国民党支持的三民主义学说一派提出的民生主义经济主张,曾一度成为国内社会的舆论焦点。然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近代中国革命实践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逐渐成为与民生主义经济主张针锋相对的新方案。以薛暮桥、许涤新、沈志远、陶大镛、千家驹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学说一派的经济学者以及部分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如马寅初)日益意识到探讨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到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中。他们延续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经济学界对工业化、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施行、国营民营的界限、对外贸易等热点问题的争论,就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经济成分、性质特征、主要矛盾、运行法则、发展前途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国营经济、个体农业、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等现实政策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索,发表了一系列丰富的学术成果,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有益补充。此前,学术界对许涤新、陶大镛、沈志远等学者个体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方面的论述有所探讨,⑧但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视角就当时经济学人群体所做贡献的研究尚较为薄弱。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多依据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的主张及其阐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从学术研究视角进行学理阐释与论证推演,颇有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作注”之意味。然而,在诠释与论争之余,学者们的讨论也进一步地补充、完善和深化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诸问题的分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证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斗争实践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学术研究和国家意志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得到了有机统一,为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