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1)04-0181-07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和国家机构原则,在党章与宪法中都有相应论述,也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的热点问题。但我们检视文献,大多对民主集中制的讨论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国家和政党的论述作为核心,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现代内涵,没有注意到民主集中制作为一种中国政治模式特有的体制逻辑,有着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历史延续性。我们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和政党理论不是单纯地移植到了中国,而是接续了中国大一统的秩序逻辑,是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生性变迁”①。 钱穆先生认为,重建大一统的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应有之义:“中国历史惟一大事,乃是民族抟成与国家创建,形成一个民族国家大统一之局面。但外国人不说这些,因此我们也不说。外国人说现代国家,中国人便说要赶上也成一现代国家。但现代国家之最高理想,岂不应该是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国家?”②中国革命的成果自然也应当放在大一统的历史脉络中看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核心议题。钱先生比较中西政治异同,以“统”来立论,即中国政治以“一统”为精神,西洋则奉“多统”为本质。③统与大一统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源性问题贯穿历史。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文明透过‘统’与大一统所开立的基源,不仅在历史时间的意义上指向文明演进的起始和趋向,也在秩序建构的维度上揭示出国家形态与政教体制的机理。”④只有将民主集中制的秩序建构放置在大一统的历史视野中,才能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精神和本源所在。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分别突出对应了大一统秩序的三种不同逻辑,即社会政治整合逻辑、国家建设逻辑、国家治理逻辑。大一统作为一种独特的、关于人类建构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论模式,包涵并限定了新中国作为传统中华文明继承者的诸多关系结构,如党—国家关系、国家—地方关系、政治—经济关系、政治—社会关系。而这样一些关系结构,同时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篇幅所限,本文讨论仅止于革命建国时期的民主集中制对传统大一统国家的重建,试图阐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延续性。 一、传统大一统政治的崩溃 中国至少从秦汉以来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这是无可争议的,有争议的是关于大一统的概念解释。公羊家最早提出了大一统的概念,并将大一统理解为天子统御天下的宇宙论合法性来源。《公羊传》在解释《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时说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休《解诂》解释“大一统”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⑤此天下是宇宙论的天下,而天子受命而正,是道德化的天子。因而,大一统的概念在经学家的讨论中呈现为一种文明秩序、道德秩序,融入到政治秩序和政治实践之中,一方面为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支撑,另一方面规范统治阶层的政治行为。 历史学关于大一统的讨论多着眼于大一统的空间属性和民族属性,即疆域问题和华夷问题。大一统空间属性的重要性自宋朝起逐渐突出。司马光说:“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也。”⑥到了明、清时期,大一统的空间属性成为了论证本朝优于前朝的重要内容,这样形成的一种类似竞赛的心理,杨联陞称之为“朝代间的比赛”,即越到后世,疆域一统的重要性就越重。⑦大一统作为宇宙论的经学概念,本意是不重视民族冲突的,所以“攘夷”的概念内涵只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才成为主流的历史观念。“‘攘夷’被突出出来的时间相对较晚,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历史观。”⑧这是由于南宋地域褊狭,没有疆域的自信,因此不得不扛出“攘夷”的大旗,以文化和民族的正统性确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然而这样的论述随着元、明、清大一统国家的重建逐渐减弱,大一统重回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的本旨。 大一统的政治学内涵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政体论的流行而被扭曲,大一统甚至成为封建、专制、礼教的代名词。如葛剑雄在写作《统一与分裂》时,就暗含着对“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批判,这种批判最重要的矛头指向是“‘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式的专制”。⑨大一统的专制主义论述势必影响我们对中国政治理解的延展和深化。就大一统的秩序建构而言,我们认为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的统一政府、强调阶层平等的社会整合、高共识度的意识形态秩序。 传统大一统的崩溃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层面的地方特殊主义,即割据势力的崛起。自秦汉郡县制国家以来,中国的大一统政治一直呈现为对地方封建势力、割据势力的反对。柳宗元的《封建论》雄辩地指出了地方封建即特殊主义对中央政府的危害,并探讨了集权统一政府的巨大政治优势。然而,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地方分裂势力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崛起,“东南互保”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到了民国时期,民族势力、帝国势力与军阀势力相互勾结,使得传统大一统彻底崩溃,呈现出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此时的中国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而其革命口号也是要从政治层面重建大一统:“保持政治统一,将以建立单一之国,行集权之制,使建设之事纲举而目张也。”⑩ 其次是社会层面的基层组织的崩解。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可以说农民阶层是大一统国家的基础。由于传统国家组织能力和治理技术低下,政治权力往往难以抵达基层农民,农民农村秩序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家族(宗族)和乡绅。家族是农村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家族以传统的礼俗为标准,用族规和乡约来维持家族团体的生活秩序。(11)而乡绅大多有一定的功名,被科举制度整合进了国家政权之中,发挥着国家政权与基层组织的联结作用。可以说,家族和乡绅是维持传统大一统政治运转的重要因子。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传统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崩溃,农民频繁的迁徙和流动导致家族模式逐渐瓦解。科举制度的废除、新思想的进入导致传统的乡绅丧失了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力。传统的比较平等的农民农村社会逐渐分化变质,土豪劣绅取代传统的家族和乡绅,从基层秩序的维护者转变为基层农民的剥夺者。传统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