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分类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青生(1957- ),男,汉,江苏镇江人,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主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研究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汉画研究》主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世界艺术史学史研究。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艺术百家

内容提要:

对艺术作品的研究,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界定作品,进而对作品如何进行分类,这不仅涉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应用何种方法来进行认识的问题。论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切入来讨论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由此引向在新媒体、数据库时代之中,也即在当代艺术的条件下如何界定艺术作品,并建造知识图谱的一些难题的相关分析。作品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以具有客观结构的实体为依据,而是以人作为主体对艺术现象(主要针对作品)的持续评价和概括的过程。艺术作品分类问题的第一种模式,是将理念作为维度,注重对艺术是什么的“类别性”解释(是这个就不是那个);第二种是将方法作为维度,在方法维度上讨论艺术的分类,这与作品的功能和作品的意义有关联;第三种是将结果作为维度,比较侧重于就作品本身进行分类,以作品的某一个方面的客观的特性来决定区分。其实艺术作品的分类方法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分类方法引入的是一种根据数据的类别事实进行分类的通行用法,是一种从术语入手的自底向上的办法,如现代数据所谓“第四范式”的数据导向(而非假设/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术语的存在在于它本身就是数据,术语可以算是类别,而具体的作品则是属于这个类别的一个实例。分类主要是尽可能搜集所有这些术语,并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知识图谱。这个图谱只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事实的图谱,它们之间并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根据,所以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是否可以作为学术课题,本身就是个问题。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1-0024-06

       任何作品的功能、意义、形态(质料形式)和风格(呈现形式)以及其中的要素的分配,都跟作品的类别有关,不同的类别之间不一定都能分享和共用同样的原理,甚至有时各自遵循的原则还互相矛盾、冲突,互为排斥。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如果是此种类,也许就意味着不能再是另外种类,不同类别的作品互相之间的功能、意义、形态和风格以及其中的要素有时是互为排拒、不可替代和兼容的。研究作品分类①,是指对已经实际存在的艺术现象进行的使用性分类,目的是便于归类、整理和索引,并建立尽可能符合分类的理论结构。如果按照纯粹原理来建构分类系统,艺术作品实际使用的分类法中有些“可有”和“应有”的没有,有些基于风格和样式层次的偶然因素被夸大,或被天才艺术家强调并充分精彩地呈现为杰作之后,单独标立,穿透和击破整体分类系统。

       作品的分类因其类型和性质的多重性原则,并不能形成统一完整的分析准则,分类是在使用不同的准则。在不同的准则之间,也难以在平行层次上划分和设置,其中的相互关联和渊源流变关系也无法用树状结构图描述。有时作品分类是在平行的层次上,标签具有严格的排他性,也即某一个标签不能和与之相矛盾的另一个(些)标签同时附加到同一件作品。有时作品分类不在平行的层次上,标签不具有排他性,某一个标签与另一个(些)标签可以同时附加到同一件作品之上。(似乎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在同一层次的标签也不具有排他性,比如一件作品用了两种工艺,这两种工艺的标签可以同时附加到这件作品上。)分类在艺术学中的可用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去对同一件作品附加标签,按标签的逻辑组合和非逻辑组合(即所谓斜杠“/”方式)标示作品的类别。这就是艺术学中无处不在的“测不准原理”和“不可比较”原则②。

       不同的维度划分也不是等价的,每个类别之间差异的程度(分差)也或大或小,多有重合混乱,所以在分类上只能勉强把理念作为一个维度,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结果又作为一个维度。在结果维度中,又可以进一层面再作维度划分,或者叫层次划分。结果,维度大的层次是依照门类划分,中等的层次是依照媒介和材料划分,小的层次是依照作品的风格和样式划分。

       一、艺术史在理念维度上的划分

       关于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的第一种模式,是将理念作为维度,注重对艺术是什么的“类别性”解释(是这个就不是那个)。

       以理念作为维度的分类,第一层次区别就是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和经典艺术的划分。上文已经在多处分别讨论过现代艺术革命的问题。所谓现代艺术革命,从分类的意义上指的是艺术的门类从混合古典的状态向单纯的现代状态转变。现代艺术和人类的现代性发展阶段相对并相应。相应是指人类的理性主义随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发展而相应地展开,具有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此处地区和个体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先不作区分)所共有的基础精神状态和作为人(人的权利)的自我意识。只是这种相应并不是只对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加以模仿和借用,而是对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方法带来的人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从而进行了必要的弥补和超越,才使人作为人的本性的完整性不会完全地被科学化、理性化、技术化、计算化和机器化所遮蔽和割裂,不至于全体衰变成一个完全单向的、片面的理性机器和“机器旁的一坨赘肉”。在遭遇世界数据化的情况之下,为了人的存在,人不得不需要用另外一样“精神领域”去弥补,那就是现代艺术。由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以继夜、永不停息,而且不断发生新的实际影响并在理论上不断地发生范式的变化,所以艺术的针对性也随时、不断地翻新和变化,因此艺术就必须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出现的结果加以反应,这就出现了所谓当代性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艺术必须是对当下的正在进行时的真实、积极和即时的反应,而不是对遥远的过去已经过时的东西的回忆以及对无关紧要的历史和文化的寄托、回想或者沉迷。所以,后来现代艺术就被倾向于称之为当代艺术。当然,现代艺术对人类现代性的相应和反拨,一如当代艺术的直接和永不停息的当下行动,其实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侧重描述而已,这些概念与我们在历史学专业中研究时间段落的中古、近古、现代和当代的划分几乎没有任何的牵连。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这种批判和弥补并不是系统的、整体的,甚至同样具有理性设计和运作的计划,而恰恰是“理性外”,是理性的反面、侧面和上面所进行的琐碎甚至混乱的一种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现代艺术和现代科学构成了现代人的完整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基本形式。

       现代艺术革命和现代科学革命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精神的整体革命,是一个时代的发展。但是,革命前和革命后,艺术已经判若两件事情,所以一般艺术的分类以分成经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两个方面为第一要点。

       经典艺术时代是一个艺术功能与意义混合作用的时代。在现代艺术革命发生之前,甚至现在许多地方,虽然现代艺术革命已经发生(如中国,以1979年星星画展和85美术运动作为标志③,但是整个社会对艺术的理解和整个文化界对现代艺术的接受还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就是说还处在过渡期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经典艺术还会长时段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但是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说,艺术本身发展所产生的一些变化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