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推进,一些学科的高中教科书特别是理科的高中教科书中呈现了“大概念”(Big Ideas)的理念与知识构建方式。由于Big Ideas是一个多义的词组,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Big Ideas的词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同时,笔者近年来倡导开展以创意思维为优先发展目标的视觉艺术教育,而以Big Ideas的理念与知识构建方式来开展视觉艺术教育有利于实现创意思维优先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探索Big Ideas视觉艺术课程设计的方法。 本文在论及现行课程时,使用“美术”的称谓,论及对21世纪课程的新思考时,使用“视觉艺术”的称谓。 一、Big Ideas词义厘清 (一)科学教育的“大概念” 英语单词ideas可以译为“理念”“概念”“思想”“想法”“主意”等。英语词组Big Ideas可以翻译成“大概念”“大思想”“大观点”“奇思妙想”“伟大的想法”“大创意”等。 2010年,英国科学家温·哈伦等学者撰写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Principles and Big Ideas of Science Education)正式出版①。温·哈伦等学者将科学知识浓缩成科学教育的十大原则,用它们来解释各式各样的科学现象。在此书中,Big Ideas被译为“大概念”,书中指出:伟大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镜头,这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镜头”?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更为注重对于各部分知识点的交叉联系。例如,在AP生物的考试大纲中将所有的知识归纳总结为四个“大概念”(Big Ideas),这样就要求学生清楚地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归入到每个Big Idea中去并有更深的理解,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1] 目前,有学者直接将科学教育的“大概念”运用于视觉艺术教育领域,提出用“大概念”组织美术课程的知识、实施美术教学的观点。 (二)视觉艺术教育的“大观念” 其实,视觉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是不同的。在视觉艺术教育中,Big Ideas究竟如何翻译,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追根寻源,ideas源于idealism,这个词有两种主要的现代意涵:第一,其原始的哲学意涵,强调观念(ideas)是用来强化或形塑所有的实体或实在(reality)。第二,广义的现代意涵,指涉的是某种思考方式——思考过程中某种较佳的状态会被投射,作为行为判断或行为执行的依据。第二种意涵不太明确,原因是这个词的用法通常不是很严谨,褒贬之意皆有——它的一些衍生词情况更是如此。19世纪初,新的动词idealize(理想化地描绘;使理想化)被用来描绘——尤其在初期用法里艺术的创作过程。[2] 我们进一步对“概念”与“观念”的词义进行探究。“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是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概念”强调的是理性认识,而“观念”更为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 综合“ideas”、“概念”、“观念”的词义,笔者认为,与注重理性的科学教育不同,在倾向感性的视觉艺术教育中,Big Ideas译为“大观念”更为适切,意为“伟大的想法”或“大创意”,这样的译法更有益于凸显蕴含高度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的视觉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二、核心素养与“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 (一)精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 1859年,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斯宾塞的知识观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形成相当长的时期内科技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发现科学在带给世界大量利好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很多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断。溯源斯宾塞课程思想并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重新论证知识价值问题,建构“幸福知识”课程价值思想,可以有效消解科学和科技理性,重构理性的课程知识价值观。[3]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时代中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再次直面“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一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精选值得学生学习和探究以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的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4]它为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考与探究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近期,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普遍强调未来核心素养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和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良好的沟通是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以问题和挑战精神为前提的,合作需要有尊重和自尊为条件,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要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批判性思维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品质,而且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在AI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提供选择与学会选择”“从被动接受到创新性学习”。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未来意义入手,在人类文明和知识增长加快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体现教育应有的变革和学习应有的改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