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有题画诗说:“曾参《秋水》篇,懒写名山照。”①这联诗中包含着值得重视的思想。董其昌的意思是,读了《庄子·秋水》篇,就懒得去画名山图了。而传统画家多半被要求去饱游饫看,将天下名山历历罗列于胸中。《秋水》一篇,是庄子哲学的精髓所在,它很好地诠释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家不一定去搜遍奇峰,不一定以画华山、泰山、庐山、黄山、雁荡等天下名山为趣尚,放下心来,由自己的真实体验入手,原来天下山山水水都是胜景,一草一木也可与人性灵相通。因为当你有名山的概念时,就有判分有名、无名的标准;有名与不名,就有美与不美的拣择,就有高下差等之分;有高下差等之分,就会以分别心去看世界,这样的方式会受到先入的价值标准影响,在知识和美丑的分辨中,真实世界隐遁了,世界成了人意识挥洒的对象。董其昌从《秋水》中悟出的是,要超越一切知识的分别,打破人与世界之间的厚厚屏障,心与天游,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感觉。徐渭题王冕的倒梅花诗云:“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②人往高处走,而唐宋以来的文人艺术则有相反的思路——从来万事嫌高格。董其昌的“懒写名山照”,代表着一种自唐代以来千余年中形成的艺术观念:无名艺术观,它给传统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气质。 《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话概括了这种无名艺术观念的精髓。庄子的这三句话,所针对的是流俗中的人格观念。至人,乃最高的人格典范,一般的观念是,他应该是冠绝群伦的,乃“人伦之雅范,世流之明镜”(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语)。而庄子认为,其至高之处则在于“无己”,会万物为一体,与世界等量齐观。至高之人,即至平之人。“圣人无名”,在俗尚看来,圣人以功德而成其名,然而庄子说,真正的圣人是无名之人,超越一切功名,以无名而成其名。一般认为,神人者,无所不能之人也。然而,庄子认为,神人乃无为之人,不以工巧而惑于世。这三句话,可以为传统艺术的“无名艺术观”作注释。正如石头希迁所说:“至人无己,靡所不己”,在无名中成就生命之意义。 中国艺术观念中的无名之“名”,略有三义,即名言、功名、名望,包括概念、功德和地位三个不同角度。松尾芭蕉有俳句云:“当我细细看,一棵荠花,开在篱墙边。”铃木大拙说,一棵荠花,就是一个宇宙。以这一开在篱墙边的荠花为例来说,第一,从概念上看,野花是无名的,无法入列“群芳谱”,是一种“知识之外的存在”,它“野”而不“文”,没有雅正的定名和堂皇的归属。第二,从功能上言之,春风中不知不觉出现于大地,寂寞于深山中,未留影于市井里,飘然而来,寂然而去,一生无人注意,因而也无所知名。第三,从地位上言之,她没有玫瑰、牡丹、郁金香那样的显赫之名,没有因名而贵的名贵,没有高于群伦的高贵,没有碾压众芳的尊贵,她是卑微的存在,然而,她毕竟是一种存在,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不必卑躬屈膝地仰望一种更合理的存在而使自己获得存在的存在。下文通过传统艺术中几个具体问题,来讨论此“无名艺术观”。 一、巨师神髓 儒学是强调高下尊卑的哲学。《易传·系辞上传》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哲学奠定在阴阳基础上,在阴阳相摩相荡的背后潜藏着阳尊阴卑的道理。它重视节律和秩序,如《乐记》讲“大乐与天地同和”,就是讲“节之序之”的道理,所谓“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③,在贵贱差等的基础上讲和谐。 这种高下尊卑的秩序观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如在绘画中,六朝时山水画并未成熟,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当时流行着一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结构方式④,在顾恺之传世模本(如《洛神赋图卷》)中尚能看出这种形式特点,这里就有秩序的考虑。传统思想认为,人高于万物,人为五行之秀,为天地中最为尊贵者,人大于山的结构安排,就有这一思想因素。中国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着强烈的秩序观念,如对称布局、主辅之别。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其中贵贱差等的秩序观至为明显。这是传统艺术形式创造的基础法则。而在中国艺术发展中,却存在着另外一种倾向,它以彻底的平等性来解构秩序,在无贵贱差等的形式中来彰显真实的生命感觉。 五代至北宋初画家巨然,其山水世称名迹,枯木寒林,荒村篱落,雪落原畴,是他画中的主要面目。清戴熙(1801-1860)是董巨山水的崇拜者,他在揣摩巨然绘画精神时,作小幅山水,并题有一意味深长的小诗:“蝼蚁梯稗无不可,鼠肝虫臂任渠呼。吾非定作镆铘也,子独不闻天籁乎。”他在诗后说:“巨师神髓,尽此数语。”⑤戴熙诗中说,巨然艺术根本精神是尽天籁之趣。天籁,不是与人籁、地籁相对之存在,也不是由地籁到人籁再到天籁的层级关系,它是无分别的、没有高下差等的合于“性”的存在状态。同时,庄子提倡天籁,也非强调效法自然,如果他认为有一个高于人的自然法则,那是分别的见解,就不是他所说的天籁了。天籁哲学的精神内核,是本于世界、归于世界、与世界共成一天的生命创造精神,所谓“吹万不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天地间有万万种不同的声音,都是由它们内在的原因(自性)造成的,它们因自性而发出不同的声音,你想想,发动者(怒者)还能有谁呢?这是影响传统艺术发展的根本理论观念。戴熙以此为巨然绘画的“神髓”,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髓”⑥,此一点神髓,由自性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