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四大共同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于19世纪中叶,从英国产生以后,西方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同时产生了四大共同特点,对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字号: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首创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民主较发达的英国,并以其文官政府的廉价高效著称于世。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掀起了近代人事制度的一场革命。公务员制度建立时,曾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一些东西,以后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现在一整套包括分类、考试、录用、培训、奖惩、工资、福利和保障等完整的法律化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即是这些制度的总和。公务员的定义、范围在西方国家不大一致,本文取广义的公务员范围,不仅包括事务官即所谓的文官,而且包括政务官,以便我们从总体上了解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一、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

      “要想得到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注:洪波主编《法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才主义原则,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政府都把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然后择优录用公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也作为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主要依据。英国政府首先施行。1870年,英国枢密院明文规定,对应考公务员者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然后分配到各部门使用半年到一年,择优录用。若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的不能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英国政府的这一改革,给其他西方国家的人事改革开了个好头。紧接着德国政府于1794年公布《普鲁士公法》,确立国家官吏的考试录用制度。美国也于1883年由俄亥俄州的议员彭德尔顿依据英国的考试制度的模式,向国会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美利坚合众国文官制度的法案》(习惯称《彭德尔顿法》),确定了竞争择优的录用原则,明确规定文职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尤其争取首次任用的人员更要通过竞争性考试。这一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标志着以考试录用公务员为核心的“择优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虽然当时考试录用的联邦官员仅占官员总数的10%,但作为一种制度,它在美国政治体制中站稳了脚,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在吸取英美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于1946年10月才通过了法国第一个完整统一的文官法,即《公务员总章程》。《总章程》确立了应考的公务员一律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注:洪波主编《法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行公务员制度时也都确立了公开考试录用这一基本原则。

      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对当时的政治和人事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的实行改变了旧的官吏任用制度,取消了封建的恩赐官职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官场中卖官鬻爵、营私舞弊现象的产生。如英国当时的内阁首相帕麦斯顿曾举荐一名亲信参加考试,结果落选。英国文官委员会依法办事,不但拒绝了首相的“私下关照”,甚至不准其索取试卷回家查看,只能同其他人一样到文官委员会去查询。其次,在录用公务员过程中,严格把关,层层筛选,从而把有真才实学者送到公职岗位上。如法国在1978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报考A、B、C、D类文官考生达77.7%,通过笔试和口试两轮进行,再由考试委员会对其评分进行综合平衡,取得一致意见后,评定分数,发榜公布成绩,最后根据成绩择优录取。通过这一层层把关,最后被录取的只有11.1%。(注:杨百揆:《西方文官系统》,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16页。)第三, 考试制度的确立,使西方国家找到了一条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立一支精干、稳定和高水平的公务员队伍,保持行政系统的高效率和连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把考试制度、内容方式和机构等固定下来并形成制度,这对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无疑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考试制度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考试的内容中,对能量化的文化知识水平易于测评,而对于应考者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等难于量化的部分尚无精确的测定办法,有时也带来负效应。如英国1870年的文官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录用。英国传统认为的“通才”智力就是指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往往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位资格为依据。(注:《世界历史》1996年第2期,第21页。)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因此,以这种所谓的“通才”标准进行“择优录仕”,势必造成文官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平衡,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致使文官队伍中的科技人员处于中下层地位,工程师和科学家专业人才被排除在行政领导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片面强调“通才”录用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国的发展。19世纪末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不能说与此没有联系。因此,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西方各国的人事行政部门对公务员考试制度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使培养出来的公务员尤其是高级的文官不仅是“通才”,同时还是“专才”,从而更好地为各国政府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