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评介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青宜,1946年生。北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100871。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主要包括以非生产性劳动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新小资产阶级”论,以是否具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不同的特有的劳动条件作为分析标准的“新工人阶级”论,以人们在生产中是否具有双重职能作为分析标准的“新中间阶级”论、“专业—管理阶级”论;这些理论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西方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又反映了西方理论界阶级分析标准的新变化与局限性。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受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进而使阶级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工人阶级的多层次化,即当代西方工人阶级内部各层次的文化技术素质、劳动条件、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呈现较大的差异,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个利益完全一致的集团;2.资产阶级呈现多层次化趋势,即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除了垄断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两大阶层外,又出现了属于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代理人的高级经理和高级专家、官员这两个特殊的新阶层;3.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国外学者对当代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上述变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他们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传统的对立阶级内部发生的诸多变化争议不多,而对新中间阶层这一变化较大的社会阶层则争论广泛。本文试对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几个新中间阶层理论作简要评介。

      一、“新小资产阶级”论

      “新小资产阶级”论的基本主张是把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列入“新小资产阶级”,以示与手工业者、小商贩、小业主等传统的小资产阶级有所区别。

      “新小资产阶级”论的主要代表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尼科斯·普兰查斯。他确定与划分“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以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和确定“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领取薪金的人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仅应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当代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普兰查斯在阶级划分问题上这种“多元决定论”。

      “多元决定论”一词出自普兰查斯的老师、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著作。为了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矛盾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决定论”,阿尔都塞按照结构主义的原则,提出了矛盾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决定论”。据此,普兰查斯认为阶级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而在这个“结构”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三个“结构方面”是具有统一性的,因而,在划分社会阶级时,“经济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英文1版,14~16页,伦敦,新左翼出版社,1975。)普兰查斯根据他的这种“多元决定论”,把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划入工人阶级,而其他领取工资和薪金的工人都被划归“新小资产阶级”,其中包括所有的商业雇工、白领工人、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这是因为: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因而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从“政治方面”来看,即使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人员也不能划为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社会分工的意义上来说代表着资本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支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再现,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工人无法接近生产过程中的“机密知识”,各级专家的存在似乎自然而然地说明工人无力组织生产,因此,专家体现着资本支配工人阶级的“思想支柱与载体”。

      对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论,西方理论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普兰查斯虽然主张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方面来划分阶级,而且对非经济方面,即政治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但他的论述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实际上他仍然依据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来划分“新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从而把大批非生产性雇佣劳动者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归根到底,他的分析仍具有浓厚的经济主义色彩。

      第二种看法认为,普兰查斯按照他的结构主义的“多元决定论”,虽然在口头上承认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但在划分阶级时把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方面因素几乎同等看待,甚至在确定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时主要依据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这就必然得出“新小资产阶级”占劳动人口1/2以上甚至2/3的结论。他的根本错误在于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

      上述两种看法无疑都有正确的一面,但这两种看法也都存在着一个误解,并且这种误解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普遍存在,即把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等同于“经济决定论”。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重视经济方面的首要作用时,也并没有忽略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二、“新工人阶级”论

      “新工人阶级”论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左翼理论家马勒以及高兹、伯勒维叶和图雷纳等人。马勒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是《新工人阶级》。以马勒为主要代表的“新工人阶级”论,是一种受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理论。

      萨特认为:匮乏与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运动的核心;匮乏,首先是生活资料的匮乏,是阶级产生的根源;由于匮乏,人与人之间不能共存;在建立在匮乏基础上的社会里,即使是同一个阶级也不会是一个目标一致的集团。据此,“新工人阶级”论认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他们的素质与愿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个与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不一样的“新工人阶级”。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先锋队。除此之外,“新工人阶级”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组织者等,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马勒认为:新工人阶级处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最复杂的机制的核心,它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快地认识这个制度的固有矛盾,因为新工人阶级的基本要求已经多半得到了满足,这就使他们提出了不能在消费领域中得到解决的其他问题,如有关控制企业问题的每一局部要求,都对工业的等级制本质提出了质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