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成为自由自觉的道德人,德育须使人具有道德主体品性;为了让人成为社会成员,德育须使人具有社会伦理精神。因此,德育既要注重道德教育,也要注重伦理教育。然而,在我国现今的德育中,道德和道德教育日益凸显,伦理和伦理教育却日益隐退。这种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德育助长了社会危机。为了走出这种危机,我们要在道德与伦理、道德教育与伦理教育之间寻求平衡。 一、道德和伦理 人们时常不加区分地将道德(morality)与伦理(ethics)等同,但严格来说,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位明确区分道德和伦理的学者,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在黑格尔之前,康德已区分过道德与伦理。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个体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是行动之前的个人立法,而伦理则是自由意志对所有人的普遍立法;但是不可否认,在纯粹理性“这最高、最纯的意义上,康德有时确实也把‘伦理性’与‘道德性’等同起来”(邓安庆,2019)。所以,我们也能理解黑格尔为什么认为康德未区分道德和伦理。黑格尔说:“康德多半喜欢使用道德一词。其实在他的哲学中,各项实践原则完全限于道德这一概念,致使伦理的观点完全不能成立,并且甚至把它公然取消,加以凌辱。但是,尽管从语源学上看来道德和伦理是同义词,仍然不妨把既经成为不同的用语对不同的概念来加以使用。”(黑格尔,1982,第42页)黑格尔之后,对道德和伦理进行区分的学者基本沿用了黑格尔的道德和伦理观。 黑格尔认为,人有意志,意志能为善,也能为恶。当个体按照自由意志行事,自我立法,立善于心,践善于行的时候,个人就已经处于道德状态(黑格尔,1982,第111-113页)。当社会为自由意志所支配,按照善来行事的时候,社会就已经处于伦理状态。可见,“‘道德’良心是主体的心灵世界,它所指向的是主体的心灵秩序(或心灵法度),它以人生意义、价值及其意义为核心,它是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伦理’则是人类社会的伦常习俗生活世界,它所指向的是社会秩序(或社会法度),它以社会生活的正义秩序及其实现为核心”(高兆明,2014,第202页)。具体而言,从内涵和外延来说,道德是自由意志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心的义务与责任;伦理则是自由意志在社会方面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外在的制度、风习、秩序、规范、准则”(李泽厚,2019,第37页)。从目的来说,道德实际上是个体主张的是非善恶,是个体追求的个别善,是个体的内在法;伦理实际上是社会整体的一种精神,是社会追求的共同善,是人的外在法(黑格尔,1996,第8-9页)。从过程来说,道德主要表现为单向的善行为,是主体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种高尚行为,如放生、捐款等;伦理则主要表现为双向的善行为,体现了一种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尊师爱生等。从结果来说,道德主要指向个体精神操守的养成,是一种主观善;伦理则主要指向正义社会的维系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善(黑格尔,1982,第162页)。 道德与伦理既有本质的差异,又有密切的联系。道德往往是伦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其具体条目的规定往往都是社会伦理的要求;社会伦理往往是个体道德行为的群体化和普遍化。伦理还往往表现为风俗,风俗是个体道德形成的重要出发点,个体总是在特定的风俗中形成特定的道德。即使一个人具有了独立思想,开始批判反思风俗,既有的风俗也成为这个人新的道德行为形成的出发点和组成元素之一(高兆明,2004,第42-58页)。同时,道德还可以通过影响风俗,进而发展和优化伦理。 道德与伦理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因为二者之间有本质差异,所以它们有可能会发生冲突。受现代契约论思想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是个体的集合。实际上社会并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社会中的各类共同体一旦形成,并不以个人或一些人的喜好为依据,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规律。比如国家,它虽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它“并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具有明显的自主性,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追求……这种独特的利益追求不仅不同于从属阶级的利益追求,甚至也不同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追求”(严从根,2017,第27页)。因为社会并不是个体的简单聚集,所以社会不同于个体,社会追求的共同善和个人追求的个体善并不必然同一,主要作为共同善的伦理和主要作为个体善的道德也并不必然同一。当这种不同一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道德和伦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追求存在矛盾和冲突。伦理是共同体追求的共同善,道德则是个体追求的个别善,个体追求和共同体追求并不必然同一,个别善有可能成为发展共同善的力量,但也有可能成为消解共同善的力量。例如,隐士退出共同体、致力求索的个别善就有碍伦理共同体的共同善追求。其次,实施方式存在矛盾和冲突。道德行为是由个体义务感和责任感而生发出的行为,是一种自律行为。任何通过强制而生发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道德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并非源自个体义务感和责任感,而是源自避免惩罚的心理。伦理实施则源于他律。任何违反伦理的行为,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伦理制度的惩罚。再次,实施结果存在矛盾和冲突。伦理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习俗,它旨在使所有共同体成员获得美善,因此,它必须具有普遍性。道德是个人的一种精神操守,它旨在使个体获得美善,它是特殊的。因为道德是特殊的,所以很可能无法普遍化和伦理化,有的时候,勉强使其普遍化和伦理化不仅无助于伦理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而且有可能妨碍伦理社会的维系和发展。为了使社会有序,社会有必要限制人的一些只具有特殊性但不具有普遍性的高尚行为。例如,孔子就从伦理角度批评了子贡赎人却不受赏的道德行为,指出子贡的行为会导致鲁国道德品质一般的人不再积极赎人,从而影响伦理社会的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