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推动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不牵扯具体的是非判断;其时间跨度大体横跨冷战结束至21世纪初,即通常所说的“两极终结后的世界格局转变期”。考虑到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某些缺失,文章重在引出对中长期战略的关注。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对争鸣内容的介绍,只能是提要式的〔1〕。 大体上,可以把我国目前国际政治学界有关的争论分成以下四类。 一、关于新的世界形势 1.现今的局面能否称为“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究竟是朝比较均衡的大国关系力量格局方向改变,还是表现为美国及西方主导的单极化?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存在多种不同意见,其关键在于“极”的含义的理解有分歧。多数人认为,随着前苏联东欧集团的瓦解,也由于美国力量的相对衰败(尤其是其内部社会和种族问题的严重化),两极格局正在被一种新的多极化态势取代,在新的局面下,西欧和日本继续保持了各自单独一极的位置,而中国明显迅速崛起,加上正缓慢复苏的俄国,形成新的制约力量和“极”,尽管后面这些力量与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相比只能算“弱极”。另一种意见则提出,“极”的概念与“列强”概念不可等同,所谓“极”,必须是真正全方位的世界霸权国或领导国,在某个时期综合实力远远超出二流强国之上;这种“极”通常有区别于他国的意识形态,有明确的势力范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均有明显优势,对国际关系有巨大的支配力或影响(包括所谓“软力量”),等等。因此,只有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不列颠帝国,以及冷战时期的前苏联和今日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才够得上这些标准。在持后一种意见的专家眼里,目前的局面至多可以称作“一超多强格局”或“一超四强多元格局”,多极化仍是一个有待建构的目标或过程。不管有何分歧,专家们都赞成说,对力量“极”的充分和正确认识,是我们设立国家对外战略、尤其是对主要大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2.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与第一个问题相关,学者们对于何为今天世界的主要矛盾亦存在不同见解。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原有的东西方矛盾已不再居首要地位,代之而起的主要是南北矛盾,即贫困和受压迫的发展中国家与支配国际秩序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意见则指出,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欧美日三大势力中心之间的贸易磨擦和争夺市场及势力范围的斗争,可能成为世界无硝烟时代的主要冲突;另一种看法看重以中国和某些东亚国家为主的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在人权、环保、发展模式和社会价值观等问题上的分歧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构成了新时期的“新东西方矛盾”;也有专家指出,美国以其仅有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实力,在后冷战时代更加无所顾忌地到处干涉到处插手,它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磨擦和冲突,构成了现在的国际关系的主要焦点;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根本不应沿袭过去时代的思维定势,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有什么统领全局的“主要矛盾”。与此相应,学者们提出的解决主要矛盾的策略和战略也不一样。 3.各主要力量间的差距在扩大还是缩小? 这里面又包含一系列问题和争论,比如,主要大国之间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否继续存在?“美国衰落论”(不管是绝对下降还是相对实力减弱)有无足够根据?日本和德国能否作为单独的“极”与美国抗衡?中国近些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为世界瞩目,国外还出现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甚至第二经济强国的说法,这是否表明大国之间的差距在明显缩小?俄罗斯目前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复苏迹象,但学术界对于这个前超级大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新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仍然众说纷纭,难于一致。另一方面,在如何看待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差距的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提供的材料和论点大相径庭:一种是“缩小说”,认为中国、东亚、南美及中东欧地区等“世界经济新亮点”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代表着非欧美世界的崛起和旧的不平衡的消弭过程;另一种为“扩大说”,指出了亚非拉地区仍然存在、而且在许多方面和领域日益扩大的停滞落后现象,其中特别强调了科技开发的低水平和战争冲突中的被动挨打局面。 4.未来世界是趋于稳定还是更不安宁? 一种意见认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继续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总方向前进,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意味着世界毁于核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消失,全球经济的总产值和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主旋律”;少数热点地区虽然战火未熄,但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许多旧日的冲突地带已经成为今日的建筑工地;各主要大国之间关系不断改善而且趋于建立更牢固的战略协作联系,前几年大国之间互相遏制和敌视的局面基本上缓解;这一切均显示出未来世界发展与稳定的更大希望。另一种意见一般不反对说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能够避免,也赞成“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大局的认识,但它指出,世界并不太平,沉溺于合作的幻想是危险的,而且斗争与磨擦的一面比冷战时代更加复杂更加多变,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加快的同时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等却在加剧,世界大战可能性下降的同时某些地区局部冲突仍在升温,诸如联合国海洋法生效后引发的“蓝色圈地运动”和海界争端更是从前没有过的新冲突,少数最发达的国家在裁减总军费的同时却在提高军事高科技的含量,北约仍在东扩、美日安保条约仍在强化……,这些都预示着一种更不确定、可能更加麻烦的前景。 二、关于“全球化” 1.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在谈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时(不论“扩大说”或“缩小说”),学术界也越来越多地对近几年来有关“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产生了不同意见。首先,单从概念上看,对于什么是“全球化”,至少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这种走向萌生于近现代,到了当代条件下有了突出的显示,它的基本内容是以各种方式(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互动,信息的、物质的、资金的、人员的流动)沟通地球各地区的联系,增进各国各民族间的了解,加强整体的意识和作用。与此有别的另一种见解,把全球化看成一个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同步的过程,或者索性称作“西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近代才出现的,无论从时间还是内容上;至于几个世纪以来各国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历史,则更是明显地沿袭了欧美的发展模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思考方式和语言方式,包括时下通用的各种国际规则等等)或趋于依附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