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沙细肋”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曾雄生(1962- ),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

原文出处:
古今农业

内容提要:

本文对苏轼诗中提到的“卧沙细肋”一词进行了考证,并结合宋代动物生产与消费的史实进行了讨论,指出“卧沙细肋”一词并非是前人注释所认定的产自福建的通印子鱼,而是产自陕西的同州羊,又名苦泉羊。苏轼笔下与“卧沙细肋”有关的文字,实际上也是宋代动物生产、流通与消费的一个缩影。宋代的羊肉生产与消费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苏轼的经历来看,羊肉是宋代贵族消费的最主要的肉类,西北是肉羊的主产地,长江中游北岸的黄州地区也有丰富的羊肉出产,而岭南惠州等地则极度匮乏。苏轼不仅是羊肉的消费者,更是羊肉的生产者,他在这两个领域里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从子鱼说起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吕希彦(行甫)通判河阳(河南孟州),即出任河阳副职。临行前,苏轼送诗祝贺。此前吕曾送子鱼给苏轼,苏轼也写诗感谢,诗云:“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1]1498-1499子鱼,鲻鱼(Mugil cephalus)的别名。宋代士人之间礼尚往来,常常会把自己所在地的一些土特产当作礼物,送给亲友。苏轼称吕希彦为“东平贵公子”,想必这子鱼也是人家送给吕公子,吕公子再转送给他的。苏轼还收到过徐君猷送给他的子鱼。元丰三年苏轼贬谪黄州时,受到黄州地方官徐君猷的照顾。为了表示感谢,苏轼在一个大雪之日,送牛尾狸与徐使君,并赋诗一首,诗中提到“通印子鱼犹带骨”[1]1092。苏轼送给徐使君的牛尾狸可能是他在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责监盐酒税的弟弟苏辙送来的。而通印子鱼则可能是徐使君送给苏轼的。徐使君是东海县(今福建瓯宁县)人。而子鱼正是福建特产。宋王得臣《麈史·诗话》:“闽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莆田迎仙镇乃其出处。”文中进一步解释了子鱼又名“通印子鱼”的原因,“予按部过之,驿左有祠,谓之‘通应祠’,下有水曰‘通应溪’,潮汐上下,土人以咸淡水不相入处鱼最美。”原来子鱼因产自通应溪而得名,准确名称是“通应子鱼”,可是士人却将其误成了“通印”,乃是一音之转。王安石《送元厚之知福州》诗中就“长鱼俎上通三印”[2]一句。宋人陈正敏《遯斋闲览》解释了从“通应子鱼”到“通印子鱼”变化的情况,其曰:“莆阳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通应侯庙,庙前有港,港中之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但“印鱼”之说,似乎另有来历。《酉阳杂俎》曰:“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3]《类说》:宋显仁后谓秦桧妻曰:“子鱼大者絶少。”对曰:“妾家有之。”桧咎其失言,乃以青鱼百尾进。太后笑曰:“我道这婆子村。”可见子鱼大者,非权贵不多得也。送子鱼给苏轼的吕行甫就是权贵。据苏轼《书吕行甫墨颠》云:“吕希彦行甫,相门子,行义有过人者,不幸短命死矣。平生藏墨,士大夫戏之为墨颠。功甫亦与之善,出其所遗墨,作此数字。”[4]2223相门子,系指吕行甫为夷简之孙,吕公著之侄。“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4]2227,因此与苏轼攀上关系,两人相识的时间不长,但情真意切。苏轼有诗曰:“结交不在久,倾盖如平生。识子今几日,送别亦有情。子生公相家,高义久峥嵘。”[1]1499正是生于公相家,所以结交不久,吕行甫便送子鱼给苏轼,苏轼作诗感谢,“好事东平贵公子,贵人不与与苏君。”[1]1499

       二、卧沙细肋是鱼吗?

       由于苏轼谢吕行甫诗的主题是子鱼,所以注释家在为前句“卧沙细肋吾方厌”作注释时,首先想到的也是鱼。“卧沙细肋”被解释为肋鱼或鲨鱼。最早南宋施元之在为苏轼此诗作注时提出此说,他引《埤雅》:“肋鱼,似鲥鱼而小,身薄骨细。”又引《诗义疏》:“鲨鱼,吹沙也。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背上有刺螫人。”[5]清人冯应榴(1740-1800)注苏诗时沿袭了肋鱼和鲨鱼的说法。[1]1498这种注释只看到了“肋”和“沙”,显然有望文生义之嫌。

       苏轼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时,人在京师。虽然东京市场上不乏有鱼鰕鳖蟹的出售,甚至有专门的鱼市鱼行。但和南方相比,吃到鱼虾的机会要少一些。因此,鱼类也成了礼物。苏轼在京时就有杜介、吕行甫等人给他送頳尾鱼、子鱼等。但肋鱼和鲨鱼却不是卧沙细肋。《本草纲目》记载,“勒鱼出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候之,听水中有声,则鱼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状如鲥鱼,小首细鳞,腹下有硬刺,如鲥腹之刺,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干者谓之勒鮝。吴人嗜之。”[6]产于东南海域的肋鱼可能是以两种形式进入京师的,一是上面所说的勒鲞,即干肋鱼;二是冰鲜。据明代黄省曾《鱼经》的记载,“有鳓鱼腹下之骨如锯可勒故名。出与石首同时,海人以冰养之,而鬻于诸郡,谓之冰鲜。”[7]但通过这两种途径要使远在西北部京师开封居住生活的苏轼吃到厌恶的地步似乎有些困难。东京市场上卖生鱼的鱼行“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卖,毎日早惟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檐入门。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8]可见东京市场出售的鲜鱼主要来自东京附近黄河诸远处的客鱼,并无来自东南沿海的冰鲜海鱼。苏轼在黄州时收到过吴子野送来的称为“珍物”的沙鱼。但似乎也从没有见他提到过肋鱼。在鱼食不足,甚至不存在沙鱼和肋鱼的东京,要说苏轼对食用这两种鱼类感到厌倦,是不太可能的。

       三、沙苑细肋羊

       实际上,卧沙细肋是一种羊而不是鱼。这种羊就是唐宋时期著名的同州羊,又名苦泉羊。《全唐诗》中收录有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等地流传的“冯翊谚”,其曰:“冯翊朝邑县许原下地有苦泉,羊饮之肥而肉美,号为沙苑细肋羊。谚曰:‘苦泉羊,洛水浆。’”[9]“冯翊谚”又称为“朝邑俗谚”,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苦泉,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今于泉侧置羊牧,故谚云‘苦泉羊,洛水浆’”[1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同样的记载。[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