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身份政治的历史演进与治理困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黄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身份政治是理解欧美国家民族问题的重要切入口。虽然欧美学界对身份政治的内涵和起点有一些争议,但他们均比较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起起落落的身份政治现象。从民族问题的角度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身份政治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彰显的是少数人问题,突出表现为种族与移民问题,第三阶段则突显为多数人身份政治问题,其特点是民粹主义与保守主义糅合。欧美身份政治是一场多主体复合博弈,牵涉国家与社会关系,各种诸意识形态竞争,政党政治博弈,不同身份群体竞争等;欧美国家身份政治演进过程包含了复杂的思想动力与叙事博弈,左翼思想、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均涉入其间,进而呈现出身份解放政治、身份承认政治、身份容纳政治、身份对决政治等线索与生态,亦折射出身份政治治理的不同脉络与张力。身份政治对欧美国家政治变迁具有双重作用,但近期的发展业已构成西方治理危机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从理论和国家治理层面加以回应。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字号:

       当国内学界近年热烈研讨中国百年变局或“千年未有之变局”之际,欧美学界则日益惊呼当下全球(西方)秩序大变局。毋庸置疑,前者洋溢着程度不一的乐观基调,后者散发出浓烈的悲观寒意。中外变局之研讨背后,不乏共同的问题意识,身份政治无疑位列其间。从欧美国家①角度说,新一波身份政治的崛起不仅具有事件性,而且具有趋势性。身份政治作为一个复合型议题,是我们理解西方民主和民族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日益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亦在近年进入新的研讨高峰。②之所以视身份政治之为观察欧美国家民主运行的关键视角,首先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身份政治深深嵌入欧美国家,并在民主制度层面引发有利于或不利于民主等诸多针锋相对的争议;其次是因为欧美国家种族问题、移民问题、少数族裔问题,甚至新一轮白人民粹民族主义崛起问题均与某种身份政治相关联。本文聚焦于身份政治与民族问题之交叉部分,从四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欧美国家身份政治起源与内涵问题,随后探讨该身份政治变迁的历史脉络,其后重点从政治思潮角度讨论欧美身份政治变迁,最后对其做出评价。

       一、欧美国家身份政治的起源与内涵

       至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学术概念的身份政治已被一些学者采用,该术语随之被追溯性地应用于其出现之前的各种运动。不过,由于学界对身份政治核心内涵的认知不同,间接影响了对身份政治运动何时发端的判断。

       (一)欧美身份政治的起源

       关于欧美身份政治起源,学界至少存在四种观点。其一为身份政治“300年说”。艾森伯格(Avigail Eisenberg)与金里卡(Will Kymlicka)认为,过去三十年被描述为身份政治的时代,身份群体政治化和动员比比皆是,即主要沿着性别、种族、语言、族群性、原住民、宗教等身份而展开。但身份政治并不是新的政治现象,而是可以追溯到之前的300年间,如荷兰的宗教群体竞争,比利时的语言群体竞争,美国的黑人白人群体竞争,加拿大等地欧洲殖民者与土著人群体的竞争等。③其二为身份政治“19世纪起源说”。琳达·马丁·阿尔科夫(Linda Martin Alcoff)与塞塔伊·默罕迪(Satya Mohanty)认为,西方社会中的身份政治,即以身份为基础的旨在实现政治自由的社会运动,并不是新的政治现象,它至少可追溯至19世纪,如美国的废奴运动、基于身份的选举权运动等。④其三为身份政治“20世纪下半叶起源说”。它在学界最为流行,格兰特·法瑞(Grant Farred)在追溯身份政治的左翼根源时,将其定位于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美一系列政治运动;⑤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认为,身份政治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因为身份政治的显著形式——族性(ethnicity)——是随着格拉泽(Glazer)和莫伊尼汉(Moynihan)1963年出版的《熔炉之外》(Beyond the Melting Pot)首次进入进入公众视野。⑥其四为身份政治起源于20世纪晚期说。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身份政治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方式出现的。⑦

       学术史意义上的身份政治已涌现两波研究热潮。第一波热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之末,主要聚焦于民权运动以来的身份政治活动,彼时的论争多集中于其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探究。⑧2008年之后,欧美学界对身份政治的研究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期。在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阴影的双重笼罩下,欧美国家出现了逆身份政治的声音,并与身份政治的支持者发生了正面交锋,此时对身份政治的负面评价也明显增多。⑨

       (二)欧美身份政治的内涵

       身份政治是一个关涉甚广的概念。首先,它跨越了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诸多学科,并与左翼思想、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有着复杂的勾连。其次,身份政治涉及议题广泛,族裔政治、性别政治、性取向政治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关于身份政治的内涵,大体可分为广义说与狭义说两类。狭义身份政治说,聚焦于具有特定特质的群体的身份政治,它至少衍生出了四种次级类型。第一类是将身份政治化约为弱势被剥夺的少数人的身份政治。也就是说,身份政治的主体是权力意义上的少数人(minority),它们属于被剥夺群体、权力弱势群体、追求公正和承认,他们属于非数量意义上的少数人。⑩第二类是将身份政治的主体视为文化群体,因此身份政治的实质是文化政治化。即在排除个体公民身份、阶级身份的前提下,还要排除包含政治属性的国内民族身份(nations within state),而将群体身份集中在性别、宗教、语言、种族、移民族群等文化身份上。这一界定在研究议程上带来了一个麻烦,即排除了土著人身份政治和国内世居民族的身份政治。第三类是将身份政治化约为身份排他政治。霍布斯鲍姆在谈及“排他性的身份政治”假定时说,“在我们拥有的多重身份中,有一种决定着,或者至少主导着我们的政治:如果你是女权主义者,那就做个女人;如果你是个安特里姆郡(Antrim)的统一派,那就做个新教徒;如果你是个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者,那你就做个加泰罗尼亚人;如果你参与同性恋运动,那就做个同性恋者”。(11)排他性身份政治的极致是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所批评的身份单一主义。(12)第四类是将福山将身份政治定义为追求平等尊严(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等级尊严)的群体政治。(13)

       身份政治光谱五彩斑斓,它在内容与主体上也充满了弹性。若仔细审视,广义层面的身份政治仍有其限定性条件。在身份主体上,广义身份政治说持宽松立场,将身份政治视为政治体系与进程中不同于个体公民、不同于阶级身份的“横向群体身份政治”现象,多数人、少数人均可是身份政治的主体;在政治立场上,广义身份政治说建立在声张独特性、挑战压迫性、寻求自主性的基础之上,涵盖了承认政治、差异政治、社群主义等核心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