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再出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华中学术

内容提要: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现状的历史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拟就其研究范式加以调整。首先研究对象不再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某个方面或议题,也不限于单一的经典文本,而是以马克思经典文本群为基础,同时将马克思经典文本置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把握其文学批评观念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有机性以及不同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而深入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写作环境和文化传统中,进一步认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现实语境和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从当代立场和批评视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做出尽可能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发,以更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并拓宽其疆域。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理论的发展和突破需要反思。是否真正完整准确地理解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这是近年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过程中经常自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再出发之时,笔者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作一番调整和探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重返经典,在历史语境中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对其做出尽可能准确而又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阐发,以更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并拓宽其疆域。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的历史反思

       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接受和研究主要受俄苏和日本的影响,周扬、瞿秋白、冯雪峰等人是其中重要的传播者。1944年,周扬在延安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该书选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列汉诺夫、高尔基及鲁迅有关文艺的评论和意见,按内容分为五辑,即意识形态的文艺、文艺的特质、文艺与阶级、无产阶级文艺和作家、批评家,此外还有若干附录。这是我国从1919年以来自行编辑出版的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观点的选本①,该书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有筚路蓝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学者大多采用这种选本模式,其代表作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1960-1964年),该选本依据苏联学者里夫希茨编辑出版的俄文两卷本翻译而成,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索洛维耶夫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1962年)等。此外,我国还翻译出版了法国和美国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的相关选本。新时期以来,学者们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杨炳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等多套选本和教材。这些选本在体例和结构上虽有差异,但大都以论文节选、书信等形式出现,主要依据一定的文艺观念或主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著述加以摘录、编排、注释或讲解。一般前面有一个编者说明和时代背景介绍,后面则有比较详尽的注释和阐释(有些还有索引),且主题集中、线索清楚,为人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普及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选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则有了新的拓展,编者们在吸收前人多种选本成果的基础上,编选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文艺基本理论和包含有重要文艺观点的文章49篇,并力求做到“不遗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文艺基本理论和包含有重要文艺观点的文章”②。

       当今,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MEGA2)陆续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不断增加,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就成为时代的要求。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马恩列斯的节选研究了,并且逐步意识到这种节录式的选本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选本抽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初的文本语境和思想语境,脱离上下文,带来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点在理解和阐发上的疏漏和肤浅。节录式选本带来的另一问题是忽略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整体联系,特别是未能说明这些选本与它所诞生的西方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尽管有些选本在开端介绍了书信或文选的时代背景,但多限于马克思写作时的特定语境(对这一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很有限),而对马克思的个人际遇以及马克思与同时代人的论争等则相对忽视,这样往往失去了问题提出的缘由和针对性。并且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语境研究还应该延伸到历史深处,只有将马克思经典文本置于西方整个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问题和范畴的来龙去脉。此外,还存在一个普遍且习而不察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的“时间穿越”。由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多以话题为中心,因此为了说明某个论题,人们多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相关论述集合起来,而这些不同时期论文片段的汇集不仅造成时间上的跳跃,而且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在讨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时,将《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与《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并置,这种时空混淆或颠倒的做法忽视了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发展③。因此,在今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有必要做相应调整,用完整的历史的文本研究取代节录式的做法,避免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上的人为加工和解释上的以意为之。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重铸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反思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我国文学批评界,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远远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揭示出来。立足马克思经典文本④,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置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历史而完整地研究马克思经典文本和其中的基本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再出发的基础和前提。

       (一)经典文本群的提出

       为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返经典为首要之举,而这种重返将不再是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某个方面或议题展开研究,也不是限于单一的经典文本,而是以马克思经典文本群为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