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本质观及中国当代教育本质自觉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迎光,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质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对探寻中国教育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将本质视为“目的论设定—合规律行为—实践特质”的实践性总体结构,其本质观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辩证统一的品格。在习近平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马克思本质观的当代意义得以充分彰显。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20)01-0142-08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质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它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产生的。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质观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哲学诠释,这对探寻中国教育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质观探讨教育本质问题,使问题的问之所问达到本源性领域之中。马克思本质观揭示了世界历史本质运动,使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开显出来,它成为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和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握这一问题,需要依据世界历史本质运动展开的必然性进行诠释,使问题的诠释与世界历史本质运动相契合。本文不因袭成规,照搬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本质的既成知识,避开传统教育学就教育本身来追问教育本质的态度。

      一、“目的论设定—合规律行为—实践特质”的实践性总体结构

      本文的思考始终保持在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之中,然而,人们本能径直地发现教育本质。只有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现象与本质的卓越分析出发,把握社会领域事物本质运动的实践性总体结构和世界历史本质运动,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才能获得完全的和决定性的规定。本文的运思路径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现象与本质辩证运动—世界历史本质运动—教育本质运动。

      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①区别于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马克思将本质视为“目的论设定—合规律行为—实践特质”的实践性总体结构。本质不是无时间和超时间的东西,它处于不断地生成与变化之中。马克思本质观破除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永恒性的神话。同时,它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未区分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事物本质全然不同,它反对将两者同质化,避免陷入对社会认识的非历史的抽象。这是以往我们哲学本质与教育学本质探讨中未引起重视的理论盲点。

      卢卡奇的诠释从马克思重要的方法论名言开始,他指出:“马克思的这番话是指现象和本质这个问题的整体而言:‘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②马克思的这番话不是针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是针对着社会有机总体,现象与本质关系统摄着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结构。马克思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诊断,其视域从资本主义社会一直穿透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教育由世界历史本质运动获得奠基并开展出生机勃勃的实践活动。

      《资本论》研究了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从根本上说,它是研究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只表现为手段,价值增值过程或剩余价值的生产才表现为目的。”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思考体现为透过利润这一现象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秘密,并从中展示了“新社会”产生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以揭示的本质的东西。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的形式即利润,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④围绕着“通过研究加以揭示的本质的东西”,马克思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分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象与本质的运动过程是目的论设定的产物

      社会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具有历史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体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把长期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遮蔽的劳动的特征加以澄明,卢卡奇指出:“经济中最具基础性、最具物质性的基本事实即劳动,具有一种目的论设定的特征。我们的读者定能记得起马克思对劳动所作的规定的本体论要点:‘但是,最蹩脚的建造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更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⑤马克思对劳动所作的规定表明在社会领域中事物本质所具有的目的论设定特征与自然领域中事物本质的非目的论设定特征全然不同。

      作为劳动成果的商品包含着商品化了的剩余价值,它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是从商品开始的。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交换过程那一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可见,商品交换也是通过实际的目的论的活动把某种观念的东西变成实在的东西”。⑥商品生产与交换都是由人的目的论设定而产生的,在G—W—G和W—G—W公式背后有着大量成功或失败的目的论设定活动。

      在社会领域,现象与本质的运动并非是与人无关的事物自身运动,没有目的论设定就没有这一运动。“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存在都是同样的目的论设定的产物。”⑦并非是A种目的论设定产生了现象世界,B种目的论设定产生了本质世界,而是统一的目的论设定同时产生了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使现象与本质保持在辩证运动关系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