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结构质量的内涵、特征及提升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森,教育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海口 571158;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谷陟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安顺学院教育学部。安顺 561000

原文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供给结构质量是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师教育结构质量是在遵循学科知识逻辑与教育问题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区域、类型、层次和专业结构满足国家基础教育需求的程度,是教师教育系统整体供给结构与国家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契合度越高,其质量越高。它具有整体多样性、开放适应性、向上兼容性和时代容涵性等基本特征。提升教师教育结构质量,需要采取以优质均衡为理念的区域结构优化、开放灵活的类型结构差异协调、大学化的层次结构提升和基于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等策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9)05-0078-08

       教师作为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灵魂、生命、时代新人的塑造者,21世纪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一战略资源,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力量,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石[1]。这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教师教育质量随着教师数量需求的逐步满足,转聚到关注质量,向结构调整转变,供给结构问题将随着供给数量的膨胀而成为焦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首先是一个结构问题,是整体的质量把握。如果缺乏一个合理的结构,质量是不能保证的。”[2]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内蕴着是否具有优化合理的结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教育结构面临深刻挑战,已进入结构优化的新阶段。《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支撑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措施。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需要调整优化”[3]的教育改革战略举措。由此可见,在数量增长、培养质量提高之后,如果结构不合理,仍然不能实现教师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供给结构成了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而关于“教师教育质量”研究,我国学者的探讨基本上囿于“教师候选人培养质量”,淡忘了作为体系的教师教育质量。教师教育质量是一种结果性存在,也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从系统整体论上看,教师教育质量包括微观的培养质量和宏观的结构质量。因此,教师教育质量是培养质量和结构质量的辩证统一,教师教育质量不只是关注具体培养单元的教师候选人的质量,更需强调作为整体体系的教师教育宏观结构质量。强调教师教育宏观结构质量意在凸显“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的现代转型,教师教育管理的现代变革,表达现代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体现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终身发展理念”[4]。故而,提升教师教育结构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师教育结构质量的内涵

       教师教育结构质量是由教师教育结构、教师教育质量这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术语,需要通过解析教师教育结构与教师教育质量内涵来探讨教师教育结构质量的内涵。

       (一)教师教育结构的内涵

       结构是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系统都有相应的结构,任何结构都有相应的要素。系统的结构和要素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概念。要素是结构的载体,结构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根据结构来划分,不了解系统的结构便无法确定其要素。因此,结构是系统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相互衔接和组合。其实质就是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时空结构关系与相互联结关系[5]。

       教师教育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构成教师教育结构整体的教师教育要素依据一定的原则形成相对稳定的数量比例、时空结构与相互联结关系。教师教育结构在宏观上支撑并影响着国家基础教育质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教师教育结构,能够与基础教育结构进行耦合,满足其师资结构诉求。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耦合协调,是教师教育知识逻辑、实践逻辑与应用逻辑相结合的外在表征。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耦合协调,必然会进行内部要素结构的调整与匹配,以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平衡。教师教育结构与基础教育的耦合协调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而变化,显现出动态演化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因此,教师教育结构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骨架”,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完善的动态体系。教师教育结构之变,是教师教育质量效益之变,也是教师教育发展方式之变。

       (二)教师教育质量的内涵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事物的首要属性,是事物价值与生存的起点,事物质量改进是任何组织的首要工作和永恒主题。但质量是什么却难以言说,也难以测量,甚至有人认为,质量是不可知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不同概念加以归纳提炼,逐渐形成人们公认的概念: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产品、服务、过程和体系质量[6]。教育质量是什么?迄今人们尚未形成共识。简洁地说,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7]。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尺度来量度培养对象,这是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者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质量的符合性目标质量观,是微观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需要从教育供给侧结构视角来认识宏观的教育结构质量。“教师教育质量是指教师教育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各个环节的效果和素质,具体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质量、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培养或培训的人才质量即教师候选人质量。”[8]教师教育质量最终内核表现为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教师候选人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形成的教育教学核心素养的高低以及达成培养目标的程度。基于教育经济学视野,这种教师教育质量观注意到了影响教育产品质量的各种活动环节质量、财物和师资质量,但是仍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教师候选人存量积压,没有中小学购买的情形,因为某些学科专业的教师已经饱和不再需要,而某些紧缺学科专业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候选人的供给。这就出现了教师教育的供需结构性失调的矛盾,即教师教育结构质量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