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振兴需要溯源和直面本体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瑾瑜(1963- ),男,甘肃庄浪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研究,E-mail:jyli2002cn@163.com。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教师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教育振兴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振兴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行动,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既要实际解决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也要溯源和直面其本体问题。如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话语转型的意义,教师专业、专业性的内涵本义,中西文化中的“教师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要义,教师教育学科及其需要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等,都需要逐一厘清,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教师教育的本源,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明确出发点与着力点。尤其是如何在教师教育振兴过程中既能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又能融合中国优秀的师道传统与师范文化,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这是更本源、更本体的课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19X(2019)02-0014-13

       教师教育振兴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由于受制度政策、现实需求和学术研究的多重推动,教师教育振兴的实践行动已经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教师教育振兴既要实际解决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也要溯源和直面其本体问题,明确出发点与着力点。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教育在一些最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仍处于模糊、笼统的状态,教师教育实践变革还缺乏强有力的观念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资深教授卢乃桂先生,是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很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创院院长、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讲座教授、研究院教育学部主任、香港教育领导发展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优质学校改进计划总监等职。自1991年起,卢乃桂教授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教育委员会、香港考试局、课程发展议会、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教育统筹委员会等全港性咨询、发展和管理组织的委员。尤其是1998年在香港参与策划、推动及领导“香港跃进学校计划”“优质学校计划”“优质学校改进计划”等项目,为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始,卢乃桂教授还协助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捐助内地师范大学及中小学教育项目。卢乃桂教授有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与经验,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教育政策、学校改进、教育领导、华人社会教育发展等,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视角去观察、思考教师教育问题。2019年5月12日下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603室与卢乃桂教授就教师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3个小时的对话交流,获得了许多新的观点与认识①。

       李瑾瑜:卢先生您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您对谈交流,这也是《教师发展研究》杂志策划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您是教师教育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今天我们就教师教育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讨论,听听您的高见。

       卢乃桂:谢谢。我也很高兴与您一起交流和讨论教师教育的话题。

       一、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话语转型的意义

       李瑾瑜:您知道,在中国现代的制度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范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性作用。可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也发端于师范教育,或者说是以师范教育为基点拓展开的,很多地方教育的体系基本上发轫于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中国进步的需要,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契合性。但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封闭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而且有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话语转换,这也意味着中国师范教育融入了“全球化”的潮流中。那么如何看待这个实践和话语的转型?从全球的趋势与理论中能否认识清楚这样的转型?您有多年在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工作与研究的经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制度有深入的了解,您觉得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它在内涵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样的话语转型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卢乃桂:的确,师范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中国也具有非常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我觉得“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从内涵本质上都是讲同一个东西,不过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师范教育”这个概念能很清楚地表示出对教师的期望,如北师大的校训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范”这个词就很明白地表达了教师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等对于后生和社会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要把“师范”一词翻译成英语的话,有很多外国人常觉得怎么会有一个normal university,是否意味着还有一个abnormal university?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其实norm就是要突出表达“规范”“规矩”甚至“标准”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对教师这个角色、身份、职业寄予的一种期望。尤其在教师培育和学校教育活动中,norm的期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教师教育”这个概念的含义更广一些,或者说是用一个具有现代视角的概念。它是把教师看成一个“职业群”,培育教师总有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追求。所以,“教师专业化”就是与教师教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教师教育就是追求教师专业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更关注和探讨教师需要怎样的知识基础、怎样的学术与技能等为“师”的能力,然而对“教师”这个“人”在道德上的要求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聚焦。但“师范教育”的概念更重为师之“范”,对教师专业性的关注也突出和强调教师的“为人”与“示范”的品质。当然,“教师教育”的概念并不是说对现代教师没有道德上的要求,只是因为没有“范”在其中,也就没有将“师道”“师德”凸显出来而已。

       从这样的理解看,似乎“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是分解的或分割的,其实不然。它们二者作为概念,其本质内涵是相通的。“师范教育”具有中国话语的特色,“教师教育”更具西方的话语传统。“教师教育”乃至随之而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中国大陆的主流话语,应该说是一种进步,话语的转型也带来了教师教育全面的、深层的实践。

       李瑾瑜:是的。“师范教育”的话语传统在我国不只是一个概念或观念的表达,它更有属于这个概念的实体存在,如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运行体系等。但是,20世纪九十年代师范教育的开放化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打破了教师独立封闭培养的局面,与此相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话语转型,也就意味着实践的三个转向:一是教师培养从独立封闭性走向多元开放性,尤其是综合大学也参与教师的培养;二是教师培养从一次性培养走向终身学习与发展,从重视职前教育走向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三是从教师职业观念走向教师专业的观念。在“教师教育”的话语下,我们对“师范”传统文化应保持和坚守,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尤其是在西方也开始反思教师教育中的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职业理性等背景中,保持和坚守我们的“师范”传统与优势,更有意义。我也注意到有的省和有的师范院校重提“新师范”,这是可喜的现象。《教师教育研究》杂志今年第1期有一篇《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章,对其观点我也比较认同。作者明确地将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二者联系起来,提出在教师教育的话语下必须传承和发展好“师范文化”,将那些即将逝去的师范传统融汇到当今的教师教育中。这样的声音也传递出认识“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话语的理性要点,避免了非此即彼和顾此失彼的思维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