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9)01-0148-08 在写下此文之前,我曾经预言:“语言转向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重大转向,视频与图像转向,则是21世纪教育学发展的重大转向,它将破除已有之于‘视频与图像’的根本成见:教育视频图像,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没有自己的理论世界。”这是教育研究领域即将迎来的“新时代”:已有的“视频图像分析”,将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步入“新理论的诞生与生产”。 要让这一新的“理论世界”落地扎根,直至成型成熟,需要有新的学科来承载。这一学科被命名为“教育视频图像学”。 本文是一种“召唤”:在召唤中迎接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并以此学科为对象,试图在探索中让这一学科的基本特性、研究对象、基本框架和方法论,从碎片走向整体,从隐晦走向显形——虽然,它目前只是一种“雏形”,但我相信,这一新兴学科的基因和命脉,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与力量,未来对于教育研究的影响力、推动力和改变力,不可限量…… 一、教育视频图像学的“学科特性”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视频图像学”,与之前作为一种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需要具备“学科特性”,拥有成为“学科”必有的内在结构。这意味着,要从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技术”“观点”“学说”等,走向“学科”。“教育视频图像学”的建立,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性,即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学科并不能归于哪一人哪一派所有,包括这一学科事实上的开创者在内。一个学科就是人们表演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成果的一个舞台。”①无论教育视频图像分析领域已有多少不同的视角、主张和方法,一旦进入到学科层面,教育视频图像学就变成所有相关研究者共同的学术家园。二是独特性,即只有“教育视频图像学”才可能具备的学科特性。 第二,要有“学科的思想内容”。具体明晰教育视频图像学的特定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论,以及历代研究者长期积累的有关教育视频图像的知识、观点、主张等已有成果,这是学科成型的必要研究储备和基础。 第三,要有“学科的实体”。这是学科制度层面上的要求,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与研究机构(如“教育视频图像研究中心”)、教师席位、职称、学位、学科代码体系、图书馆分类框架以及各种评价体系等。 在当下,尚处于“领域层次”的教育视频图像分析,在通往“学科”的道路上,需要分阶段达到三个条件。目前首要明晰的是教育视频图像学的学科特性。 总体上看,“教育视频图像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的新型交叉学科。 教育视频图像学是“经验”“实验”与“思辨”的交叉融合。这表明,教育视频图像学既不是“纯粹经验”,也不是“完全实验”,更不是“专门思辨”的。 首先,作为“经验”的教育视频图像学,涵盖了经验的多重含义。在汉语里,经验既指由实践带来的知识或技能,也指经历、体验。德语中有两个词与经验有关,一是Erlebnis,有时译作经验,有时译作体验;二是Erfahrung,有时译作经验,有时译作经历。英语中experience的意思具有多层含义:其一,是对所发生之事的直接观察或亲身参与,特别是着眼于通过这种观察或参与获得知识。其二,是实践知识或技能。其三,是组成个人生活或集体生活的意识事件。其四,亲身经历。 在上述定义里,亲身参与、直接观察都是“经验”内涵的核心构成。“经验”时常可以解作直接观察、亲身参与。“观察者”和“参与者”不同:观察者是“旁观者”,参与者更多是“当事人”。由此出现两种形态的经验:依据旁观性的观察(如研究者观看课堂视频)获得的经验、依据亲身参与形成的经验(如拿起摄像机拍摄课堂视频)。参与比观察更贴近经验本身。而参与本身,又可分为不经受、不承担的参与,有所经受、承担的参与。即使同样经受和承担某种责任与压力,也存在程度差异。只是按照校长吩咐,专门拍摄教学视频和照片,以作资料保存者的经受和承担,与亲自拍摄视频以作研究之用的经受和承担,存在明显差别,相关主体产生的经验也会有很大不同。如此来看,经验的构成有三个递进性的层次:从“外部观察”到“亲身参与”,再到“经受与承担”。越往后越需要心灵通过情感和理性的参与,如同陈嘉映所言,没有心灵的东西,无论经过了多少变化,经过了多少事,都不是经验。②依据这种对“经验”的理解,从视频图像分析起家的教育视频图像学,离不开对视频图像的“外部观察”,也势必会有不同形式和方式的“亲身参与”,还需要有基于教育使命和研究目标的“经受和承担”,当“视频图像”前面加上“教育”之后,“教育”自然成为研究者的必要使命与担当。 其次,作为“实验”的“教育视频图像学”。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Wilhelm August Lay)曾经宣称:“新旧教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积累经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方法不同。”③但是,经验并不等于实验,实验而来的经验,与非实验而来的经验,也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