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

作 者:
陈刚 

作者简介:
陈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9-1998年是恢复发展期,1999年以来的20年是快速发展期。在40年的发展中,各类研究机构先后设立,多套比较政治丛书和集刊陆续推出,比较政治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共同体日渐形成,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今后比较政治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增多,注重国家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将获得更大发展,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需要的区域和国别政治研究将得到加强和深化,新制度主义范式在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展。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比较政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现象、政治问题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通行的学科分类中,比较政治一般相对于本国政治而言,通常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一段时期里也有用“外国政治”来指代“比较政治”的。比较政治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学就源于比较政治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是以他对古希腊各城邦政治的研究为基础撰写的,而在所谓传统政治学时期,学者们也特别注重对各国政治制度的研究。“比较”是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要更好地认识政治现象、总结政治规律乃至建构有说服力的政治理论,都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不仅如此,比较政治还是政治学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领域。正是通过对他国政治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政治现象,得出了许多新的政治洞见,创造了许多新的政治概念。

      中国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专事比较政治研究,如刘逎诚、费巩、钱端升、沈乃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政治学科被取消,比较政治研究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陷于停滞。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了解外国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其次,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家间相互依存加深,外国政情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再者,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更多地参与了国际事务,这也要求加强对外国政治的研究。因而,比较政治研究再度兴起。

      (一)1979-1998:比较政治研究的恢复发展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需要尽快“补课”之后,中国政治学开始重建,并获得快速发展,其中也包括比较政治研究。在1979-1998年,比较政治研究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政治经典著作的译介。在改革开放初期,比较政治译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比较政治制度的通论性著作,如日本政治学家佐藤功的《比较政治制度》①。二是介绍比较政治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尔蒙德的两本书,即《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与鲍威尔合著)和《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与维巴合著)②。外国学者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的具体内容,提出的有关政治文化的基本观点乃至书中的问卷设计等,都给当时中国的研究者以极大启发。

      2.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1980年代高校政治学系陆续复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很早就开始了对外国政治、比较政治方向研究生的培养。1979-1998年,中国高校开设的与比较政治相关的本科生、硕士生课程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比较政党制度、比较中外人事制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西方文官制度、英美政治等。

      3.撰写探索性的比较政治研究著作。政治学恢复初期,在相关教学中组织撰写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罗豪才、吴撷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杨柏华、明轩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等著作,对英美法德意日等国的宪法发展、公民基本权利、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及舆论和舆论控制等进行了介绍,在引用国外学者观点的同时,又做了批判性的评议。虽然这些著作还带有较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中丰富的材料和对制度细节的说明使研究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制度。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速,一些学者为更客观地评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开始使用“西方国家”这一兼具政治和地理意味的术语,出版了多部相关教材和专著。其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杨祖功、顾俊礼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在结构和内容编排上颇具特色,除对西方政治制度历史演变的考察外,还有“典型国别比较”的设计,以及对欧共体政治体系的介绍。《比较政府体制》(曹沛霖、徐宗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开始采用统一的比较框架。曹沛霖先生指出:“比较政府体制既要研究‘共性’,也要研究‘个性’,通过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个性’研究,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它们的‘共性’,因为‘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③这种辩证的观点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比较政治研究者来说,是很好的方法论指导。

      《比较政治分析》(王沪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的眼界更加开阔,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制度的比较。该著对政治时代、政治国家、政治形式、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政治文化、政治思维、政治发展、政治世界、政治科学这十大领域进行了比较分析,且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如“政治化的人类”,社会主义国家“不完全的政治”等,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探索当代政治的结构格局”,“寻求政治的规则关系”④。

      4.大型国别政治研究丛书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出版社推出“外国政府体制丛书”,但篇幅相当有限,且内容只涉及狭义的政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迫切需要全面把握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基于此,时任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的俞可平牵头主编了第一套大型国别政治研究丛书——“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共16分册),系统介绍了20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虽然这套丛书所介绍的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今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新世纪之前,它完全称得上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集大成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