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师喆,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亓光,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适应时代特征与现实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基础理论研究日趋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持续创新。在创新发展学科体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大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成就斐然,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加速构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恢复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尽管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整体而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社会,在服务、服从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胆地、批判性地吸收人类的优秀成果,注重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政治学人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促进了政治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了中国政治学的新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政治学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其特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科学观察、认识、分析、解决政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研究,牢牢占领中国政治学的主阵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②坚持的前提条件是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压舱石。近年来,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广大政治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政治学者从专业特点出发,集中精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政治学说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既全面梳理和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学篇章,又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标志性著作,为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和科学阐述、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深入学习、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阶级理论、国家理论、政党理论、民主理论、革命理论、民族理论、宗教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进行了系统阐发,出现了一大批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综合性和专题性著作。这些成果起到了引领中国政治学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作用。

      (二)在不断反思自省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方向和科研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③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学术导向对于一门学科而言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决定着其本质和属性。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建设和发展并不一直是一条坦途,其间遇到不少干扰、曲折甚至激流险滩,曾经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虚化、淡化、弱化的倾向。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启动,通过持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其科学性、深刻性和特有的理论魅力征服了广大政治学工作者,绝大部分学者认识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现象,找到科学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政治学者迅速突破了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局限和话语限制,不断全方位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研究的同时,坚持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着力研究国家、政权、政党、政府、阶级、民主、法治、权利、义务、平等、自由等一系列基本理论。④由此,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并成为主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满正能量、体现科学性的研究及其成果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旋律。这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本色、思想品格、时代价值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增强了回应现实需求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引领力;对中国政治制度必然性、必要性、优越性的论述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对每一个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阐释更加清晰、深刻,对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和阐释逐步到位,推陈出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⑤。在面对新情况、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进程中推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一大批论文、论著体现了这一本色⑥。此外,为了维护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及时对各种错误思潮与噪音,杂音予以批判和澄清、以正视听,40年来中国政治学界通过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范式,在形成多学科参与反击错误思潮,牢牢把握主流政治理论对于改革经验的话语权、改革导向的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

      (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改革开放孕育了当代中国政治学,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不断解答时代课题中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使得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治生活不断进步,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复杂性、变化的时代性空前繁复,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呼唤着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研究的重要价值又突出体现在其能够合理地解释和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需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界紧密围绕新时代的各项议题,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语境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要求,推动着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⑦。从作用于指导整个中国改革发展事业的意义上看,“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⑧在这方面达成的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文化自信的牢固确立和自觉践行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立足中国本土的研究直接推动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协商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种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与完善,不断地呼唤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我国政治学正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不断解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宝库增加了新的财富。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群众实际创造的有机统一

      学术研究需要面向国家民族的历史诉求、回应人民实践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所在,也是我国政治学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学以致用,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会有所作为。尤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⑩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践行“为生民立命”的学术使命,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品格,力戒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研究、国家民族需要、群众伟大实践、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始终适应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期盼,关注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的伟大实践,将看似碎片、具象、偶然的问题通过逻辑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上升为创新性成果。理论成果一旦转化为方针政策,就能保障大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及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从国情出发,为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复兴大业出谋划策的成果不断增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民生疾苦和美好愿景的成果大量涌现,积极讲好、传播中国故事的成果日益丰富,彰显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成果占据了主导地位(11),形成了“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局面。

相关文章: